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老缝纫机:“哒哒哒”踏出儿时记忆

           日子越过越快,转眼间我的孩子有6个月大了。母亲来省城看望我们,给孩子带来一些手工棉袄。“这些都是你姥姥给孩子做的,她嫌买的衣服不合适,用的布料不软和,早早就开始给孩子做衣服。这次听说我要来省城看孩子,就嘱咐我把衣服带来。虽然不好看,但这是老人的一片心意。”母亲说。花花绿绿的棉布,就连纽扣都是手工制作的,摸着密密麻麻的针脚,不禁让我想起儿时的自己。

      年幼时总穿姥姥做的衣服,从棉裤棉袄到单鞋棉鞋。每到寒暑假,都会去姥姥家住上一段时间,最喜欢的就是跟着姥姥描花样儿,小狗、小兔、荷花、菊花……她总是换着花样给我们做衣服。忙碌了一整天到了晚上做饭喂饱了一家老小,她又坐在缝纫机前埋头专注于手里的活计,为家人缝制新衣、修补旧裳或者赶制床单被套。在昏黄的灯光下,她一边用手推送着跳动的布料,一边双脚有节奏地踩着下面的踏板,缝纫机“哒哒哒”声一直响到深夜,那种特别的温暖恐怕永远都会记得。

      每个小女孩都有一颗爱美的心,我到了上学的年纪,看见其他小朋友都穿着皮鞋、带花边掐腰的小棉袄,再看看姥姥做的棉鞋、棉袄,样式古老又难看。为了不穿这些衣服,自己没少动心眼,没事就往水里踩。腊月寒冬,手工棉鞋沾上雪,湿了不好干,母亲看着老式棉鞋在冬季穿确实不合适,就给我买了一双新皮鞋,当时心里偷偷乐开了花。从那以后,姥姥送来的衣服、鞋子就越来越少,看着窗户下摆放的缝纫机上严严实实盖着单子,我的心踏实了不少。

      “缝纫机,曾经是人们生活中 老四大件 之一,与自行车、手表、收音机共同代表着上世纪70年代的 富有 。改革开放后,人们穿衣的需求大了,但买衣服太贵,很多家庭主妇练就了自己做衣服的本事。”母亲说,一根带子、两个轮子、一根钢针就可以工作了。

      老人们对它是有感情的,缝纫机也是姥姥的心肝宝贝,逢人就夸自己的缝纫机当年如何如何了不起,虽然几十年不用了,但在姥姥的精心照顾下仍像新的一样,即使它只是安静地摆放在那里,却能发出时代的声音。

      时光荏苒,儿时的记忆很多已经遗忘,有些也变得模糊,可缝纫机却长久存在于我的脑海不曾消失。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