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零件产业蓄势待发(上)
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缝制机械零部件产业集群的代名词之一,宁波聚集了众多零部件骨干企业。那么,在行业进入新常态后,宁波集群发展如何,是否像外界传言那样,企业再投入意愿不高、多元化趋势加剧?
为探寻真相,我们选取德鹰、勇耀、鄞工、华一、鹤林、迪信、旺业等七家企业为范本,进行了扫描。
宁波零件产业蓄势待发(上)
2017年一季度,行业市场需求放量,零部件产能短期难以恢复,导致供求关系呈现一边倒态势。据初步统计,七家宁波零部件企业开年情况均大幅好于去年同期,生产加班加点的现象已延续到4月份。迪信、勇耀等企业,今年整体产销数据有望创出历时新高。
七家企业的负责人均表示,在过去的几年中,企业以机器换人为导向,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投入,主要用于生产设备换代、生产工艺升级、先进管理模式导入、以及新建厂房等方向(详见下表)。从实际效果看,显著实现提效减员、提升产品稳定性、节能减排的目标。在本轮行情到来时,虽然人工没有大幅增加,但依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产能。
目前,在上述七家企业的常规生产流程中,平均一名工人至少可同时操作3台以上设备进行生产。据旺业总经理陈培国介绍,经过一系列设备投入改造之后,原本需要130多人的金加工车间,目前只需要4到5个人,产量一样,但产品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实现了大幅提升。
针对外界有声音质疑宁波零件企业偏重求稳,不愿再投入的说法,多家企业表示,就现有供需体系和产品要求,综合考虑企业的产能规划,目前实现的自动化改造和设备投入,已经可以基本满足企业所需。“不是不再投入,而是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未来客户有需要时,还是会继续投入,不会犹豫”。
陈培国坦言,通过几年的整改,旺业的生产设备从机械到气动再到数控,量大的工序基本实现了自动化生产,生产力、生产效率基本达到了现在可以达到的极限。从当前的市场看,没有新的、足够量的迭代需求的出现,就没有继续投入的方向和必要。
迪信总经理吴剑磊则表示,设备投入不能再像之前那样盲目。“别的企业上马什么设备,也要跟着上,实际需不需要没有考虑,导致很多投入是无效的。现在迪信的做法,是把设备和软件进行联网,看设备的实际使用率,看工人的效率,通过数据,看两者结合的效果,看最终的产出率。未来会增强计划性,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理性的购置新的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