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缝制机械行业改革开放四十年大事记
-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就此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缝制机械行业勇敢地迈出了探索的步伐。改革开放为中国带来承接世界缝制机械产业转移的良机,国际先进企业陆续到来,大量民营缝机企业借助工业缝制设备的产业春潮茁壮成长,渐渐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主力军。这一过程中,行业彻底完成由家用缝纫机向工业缝纫机的历史转变,刺绣机、特种机研发生产逐渐崭露头角,产品整体向高速化方向发展。
广州市工业缝纫机工业公司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独立核算,国家征税,自负盈亏”的尝试。
1981年
标准在行业中率先实施横向经济联合,以陕西缝纫机厂为龙头,成立中国标准缝纫机公司,同年轻工业部成立缝纫机标准技术委员会。
1982年
通过与日本三菱工业公司的技术引进,标准高速平缝机GC6-1实现量化生产,成为我国一段时期内大批量生产的主流机型和主要机种。同年,天工缝纫机公司作为天津市首批国营工业企业领导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单位之一,实行厂长负责制的试点工作。同年,标准与江苏省吴江市菀坪镇合资兴建菀坪缝纫机厂。
1984年
中国缝纫机协会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缝纫机行业管理掀开了新的一页。
1987年
“全国缝制机械设备展样订货会”(CISMA前身)举办。
1988年
北京一轻研究所通过与青岛缝纫机厂合作,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电脑刺绣机,该产品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同年,西安标准缝纫机进出口公司成立,企业有了自营进出口贸易权。业内首家中日合资企业——天津天马缝纫机制造有限公司成立,专业制造高速包缝机。同年12月,飞跃产品首次出口进入中南美市场。
1989年
中国标准缝纫机(集团)正式成立。同年,中国缝纫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成,聘请行业内21名专家为委员,提出行业标准化工作计划、政策和技术措施的建议,提出制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规划和年度计划。
1991年
标准菀坪公司GC2603型筒式综合送料缝纫机研制成功,厚料平缝机实现了向特殊用途的筒式底板的突破。同年5月底,由11个单位23名成员组成的中国缝纫机代表团参加了当年的“德国科隆国际服装机械展览会”,这是行业首次携带产品参加国际性大型专业展览会。此后,世界大展均能看到国产缝纫机的身影,国产缝纫机开始大范围地进入海外市场。
1992年
德国百福公司在珠海建立了独资的百福公司,将部分厚料工业缝纫机产品的生产转移到中国。同年,上海协昌缝纫机厂与美国胜家缝纫机有限公司合资的“中外合资上海胜家缝纫机有限公司”成立,专业生产多功能家用机。同年,黄岩市华联缝纫机工业公司(汇宝公司前身)成立。
1993年
中国标准缝纫机公司和日本兄弟工业株式会社合资组建的西安兄弟标准工业有限公司成立。日本兄弟工业公司在中国珠海设立珠海兄弟工业公司。同年6月,华立缝纫机厂(宝石公司前身)成立。同年12月10日,上海工业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创立,并于次年成为国内缝纫机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
1996年
中国缝纫机协会零部件专业委员会、工业平缝机专业委员会、包(绷)缝机专业委员会和特种机产业委员会成立。
1998年
首届“中国国际缝制设备展览会暨97全国缝制设备展样订货会”开展,300家国内企业、40家国外企业参展。同年,江南机器厂与意大利利满地公司合作,成功开发新型超高速包缝机。
1999年
1999年1月,日本幸福缝纫机公司在张家港市兴建合资企业张家港幸福缝绣机械有限公司。同年8月,上工与日本株式会社广濑制作所合资创办“上海广濑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开创了中国工业缝纫机行业在关键零部件方面与国际著名厂商合作的先河。
2000年
日本重机公司在上海正式设立“重机(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同年11月23日,“西安标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