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换人、智能工厂,让招工不再难!
- 从2018年年末,各大行业裁员消息铺天盖地,从滴滴裁员15%,阿里裁员20%,让很多人“凉凉”。而反观我们传统纺织业,现在招聘活动正在如火如荼的举行中,不仅如此,行业工资不降反涨,让人看了不禁心动。
而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招工难、用工贵成为困扰纺织企业的难题。为了减轻人工成本负担,提高工作效率,许多企业选择产业转型升级,“机器换人”经过数年的发展,从概念风靡到积极实践,从小试牛刀到深入探索,如今已经成为纺织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
“机器换人”促进企业提质增效
人工智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优势,某纺织公司实施以自动化、智能化设备代替人工的“机器换人”计划后,80%的工序实现无人化,一台机器手可以替代6-8名工人,次品率更低。“机器换人”直接使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用工成本减少、促进企业提质增效。 一、盛虹集团智能化车间
盛虹集团全资子公司国望高科的纺丝车间,只见车间里头只有两名工人认真“看管”着工作中的纺丝设备。纺丝车间内,纺丝卷绕机自动运行,一锭锭络筒整齐地摆放在卷绕机上飞速卷丝,卷绕机满卷后自动发出信号,自动落筒机通过轨道提前5分钟到达卷绕机旁,接收丝锭,然后通过智能运输车分批装载,送至摇臂机器人处,摇臂机器人再将丝锭卸下,摆放在空丝车上,送入下道工序,一切操作都有条不紊,在使用机器人之前,这些都要靠人力来完成。
不止纺丝车间,该公司的加弹包装车间也实现了全自动化。在包装车间里,机器人挥舞着双臂,一丝不苟地重复着抓丝锭、装箱、置隔板、码垛等规定动作,全自动化包装线有序运行着,一会儿工夫,旁边已是整齐排列的成品。
加弹智能加工(落筒包装)系统投入使用后,机器一天24小时不停运转,也只能完成75%的产能需求。相较于传统的人工包装流程,不仅大幅减少了人为问题导致的产品质量问题,这一环节的用工人数由原来的69人减少到了21人。许笑说:“原来是满足不了产能需要,现在是每天可以停线休息上几个小时。”
二、震纶智能化车间
苏州震纶棉纺有限公司生物质再生纤维材料智能生产车间,映入眼帘的是一台台高速运转的自动化机器,宽敞整洁的车间里是恒温恒湿的,原先成排的纺织女工来回奔波的忙碌场景不见了,有的只是寥寥几个工人在巡视和简单操作,上述这些都颠覆了人们对于传统产业的印象。
公司副总经理吴建坤介绍,受益于智能装备投入与工艺流程改造,原来100多人干的活现在只需要20人,不仅生产效率大幅提升,而且产品品质的稳定性也更高。每一个纱锭都会通过传感器联网,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到生产线上每个纱锭的情况,整个过程保持高度连续性,减少人工接触纱线的机会,成纱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稳定和提高,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劳动生产率。
三、佳力高纤引进智能化制造技术
吴江佳力高纤有限公司引进智能化制造设备和技术,提升产品品质,强化企业管理,优化产销体系,依靠科技创新、“两化融合”,实现产品、技术、装备的升级换代。
企业春节假期一天不休息,各类订单不断。由于产品供不应求,企业今年计划纺丝产能达到8万吨。“从前公司愁的是没订单,现在我们愁的是订单太多。”佳力高纤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梦超指着繁忙的智能化车间说,从找订单到被订单找的“逆袭”,靠的正是不断提升的创新力。
吴梦超说,在纺织行业,设备智能化程度决定企业发展的前途,驰骋市场拼的是以高品质为核心的最优性价比,2018年佳力高纤产销比在100%左右,销售额提升50%,这得益于公司又投入两条智能化生产线,进一步提升生产智能化。
除了这些企业,还有恒力,京奕等企业都有自己的智能化车间,每一台机器人都精确无误地履行着自己的使命,在偌大的车间,工作人员的身影寥寥无几。
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虽然从某种程度上减少了工厂的低端岗位数量,但是却提升了产值,让整个工厂员工的工资得以不断上升,让机器为人打工,总体收入走向中高端化。同时更值得一提的是,工人的劳动强度也大大减轻。
无论是针对用工荒和人工成本的上涨,还是加快智能化生产,机器代替人工或许都是最好的解决方式;而从另一个角度讲,无论是应对岗位技能升级,还是破解“机器换人”带来的危机,一线员工提升自身素质都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