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纺织服装事业健康工作60年(上)
- 我是1956年进入东华大学(前华东纺织工学院、中国纺织大学)机械系,专业是纺织机械设计。记得在当年的开学典礼上,老院长周承佑在讲话中向我们传达了当时高教部对我们大学生提出“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要求,这个口号我一值铭记在心。从我1960年毕业参加工作到今年,已经整整工作59个年头了,我已下定决心要为纺织服装事业健康工作60年。
我近60年的工作主要分两个大阶段,前阶段近30年时间主要在学校机械系从事机械设计教学工作,后阶段30多年时间(前后30年间时间有交叉)借调原纺织工业部现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从事服装行业科技工作和管理工作。在学校任教期间,经历了从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的晋级阶梯。
借调北京先后在原纺织工业部科技司工作,主管服装行业高新技术工作,先后担任过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办公室主任、中国服装集团(前纺织工业部服装总公司)总工程师、国家服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服装生产力促进中心副主任等职务。在这同时还在社会上不同行业协会兼职,如中国服装协会科技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商业联合会洗染业专家委员会主任、纺织行业建设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轻工机械协会服装机械专家委员会主任等。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主持和承担国家 “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计划中的服饰文化与高新技术方面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以及部三项费用课题的研究和创新,获多项国家级和部级科技进步奖。代表著作有“国外服装机械”、“服装科技与文化”、“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等。发表论文百篇以上,各种相关会议上服装高新技术演讲百次之多。
改革开放40年来最值得我欣慰的是在下面几件事上为我国纺织服装行业作出了一点贡献,与大家分享:
一、努力实践国内服装行业从落后的生产方式向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的转变。
我国服装行业在国家“六五”“七五”计划期间,服装企业加工服装只能靠最基本的平缝机、包缝机和最简易的熨烫来完成,这种生产方式是相当落后的。1986年原国家经委、轻工业部和纺织工业部意识到我国与国外服装生产方式的差距,必须向国际上发达国家工业化生产服装方式学习。因此认证了一些大项目,以期促进国内服装生产水平的提高。
首先确定的大项目就是服装加工的裁剪、缝制、整烫一条龙技改项目。那时,在我国服装裁剪领域内没有自动裁床,裁剪只有用圆刀裁剪、直刀裁剪和带刀裁剪,为了实现服装的自动裁剪,必须从国外引进设备,经考察后,我们从美国格柏公司引进了S-91自动裁床三套,分别布局在沈阳黎明服装厂、北京长城风衣厂和常州服装研究所,这些企业当时都是很有名的国营服装企业,在引进的基础上我带领学校科研团队和企业一起对国外自动裁剪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仿造。
国家确定的第二个大项目就是引进日本重机、德国杜克普公司西服加工流水线。在服装加工的裁剪、缝制、整烫一条龙技改项目中,除了对裁剪技术进行消化吸收以外,从国外引进缝制技术并加以消化吸收至关重要。
后来国家投入300万美元,在宁波的甬江服装厂引进重机和杜克普缝制设备,形成了以重机为主的和以杜克普为主的西服加工流水线两条。引入它们的设备之后,像西装的上袖和开袋等这些以前全靠手工缝制的工序就完全可以依靠机电一体化实行数字化、自动化缝制了。这两条生产线的建立,成为我国服装企业进军现代工业化生产的典范。
在甬江服装厂里工作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老裁缝们,虽然他们经验丰富、缝制技巧高超,但他们不会使用现代化的设备来缝制服装。因此,我和我校服装学院的师生组织了科研团队,承担了将两条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开发出来以及教会缝制工人使用的重任。
当时的甬江服装厂的西服加工线后来成为我国服装现代工业化的示范典型,它也成就了杉杉集团发展成为全国驰名西装品牌的传奇。同样它也使重机和杜克普的缝纫设备一下子在全国普及开来。我利用对国外缝制设备消化吸收的机会,写了一本《国外服装机械》的书,专门介绍自动开袋机等国外西服专用机技术。
我记得就在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中期,由于我在学校积极学习毛泽东思想,积极学习和宣传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并且能结合实际进行服装企业技术改革工作,1986年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还颁发给我一枚马克思头像的奖章(见图一)。 ▼
图一 党的优秀宣传工作者奖章
二、承担和完成“国家863科技攻关项目”——“服装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应用工程”,荣获国家“八五”科技攻关先进个人称号。
1992年,在纺织工业部领导的再三要求下,在学校党组织和领导的关怀下,我借调纺织部,只身一人到北京,出任中国服装总公司(现中国服装集团公司)总工程师,主要负责服装工程和科技工作。到北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主持和承担了“国家863计划”中的一个项目——“服装CIMS应用工程”,这个项目需要将服装整个生产过程例如服装设计CAD、服装衣片裁剪CAM、缝制、整烫、库存等五个步骤全部用计算机软件进行集成控制。
由于当时国内的信息技术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因此,CIMS项目也是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为主。引进的国外先进设备包括伊藤的吊挂系统,力克的CAD和CAM系统和日本的仓储系统。当时国家对CIMS项目十分重视,拨款800万元在北京建立了国家服装工程基地用来做示范工程研究。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在我和我的攻关团队日夜奋战下,花了两年多时间,终于成功完成了CIMS项目,通过了国家鉴定和验收。由于此项目对推动我国服装行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该项目于1996年获得了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我个人也因此被评为“八五”国家科技攻关先进个人,受到了江泽民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见图二、图三)。▼
图二 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右张第四排第三个为闻力生)
图三 闻力生荣获的奖章与证书
和我一道荣获“国家八五科技攻关先进个人”称号的还有我校搞化纤研究的顾丽霞教授,我在北京获奖后得到了学校和上海市的宣传表彰,记得1996年12月9日的文汇报还以“生活淡泊如清水 三年攻关获硕果”为题,真实报道了我完成项目的情况(见图四)。▼
图四 1996年12月9日文汇报讯
三、作为中国纺织服装专家团成员两次赴非洲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赞比亚等国进行纺织服装产业考察,帮助他们制订国家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为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转移打下了基础。众所周知,非洲大多数国家是最不发达国家,但同时又是和我们友好的国家,援助他们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事情。
2002年12月至2004年7月之间,为了执行商务部援外任务,受商务部委托由中国纺织建设规划院组织“中国纺织服装专家代表团”两次赴非洲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赞比亚等国进行纺织服装产业考察,帮助他们制订国家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
我们先后对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赞比亚的现有产业状况进行了考察,图五(a)是我在埃塞俄比亚服装厂考察,图五(b)是我在坦桑尼亚棉纺织厂考察,值得一提的是陪同我考察的两名工程师是我们中国纺织大学的留学生,考察完成后服装产业发展规划均由我完成。此次任务的完成为我国纺织服装向非洲转移打下了基础,也因此我们专家一行受到了商务部的表彰。▼
图五 (a)考察埃塞俄比亚服装厂 (b)考察坦桑尼亚纺织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