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送快递也不进工厂?两会代表委员热议如何让纺织技能型人才更有奔头
- 最近,一篇《为什么几百万中国年轻人愿意送外卖也不想去工厂?》的网文被广为流传。其中,制造业为何遇到“招人荒”、为何有技术含量的制造业技工“输给”技术含量不高的快递员等问题,引起了纺织业者的认同和深思。
高质量发展要靠高技能人才
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总工会界63名委员向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提交界别提案——《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助推高质量发展》。“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不能完全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的问题,亟待改进。”提案指出,我国高技能人才储量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尚不匹配。据统计,高技能人才占全国就业人口的比例仅为6.2%,结构不合理,缺乏创新性高技能人才。
在我国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成为趋势,如何培养和留住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也成了纺织行业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用新制度、新标准留住人才
要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必须有具体的制度和标准。陈丽芬认为,要有效落实工匠制度,把工匠制度落实到我国现有的职业资格目录人才评价体系中去,使企业高技能人才水平得到有效认定,用国家层面在税收、信贷等方面的激励政策调动企业培养工匠的积极性。
她建议,要把弘扬“工匠精神”上升到企业市场准入高度。在制造业企业中设立国家工匠型企业,并制定《工匠型企业认定管理办法》,根据企业高技能人才占比、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质量管理等指标制定工匠型企业认定标准。对于获得工匠型企业认定的企业,国家要采取税收减免、股权激励、金融保险、出口信贷等多种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企业承担工匠培养的主体责任。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行业协会建设一批技能大赛实训基地,使更多优秀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对成绩优异的选手以及培养出高技能选手的技术专家和教练给予相应奖励。建立多元化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
63位总工会界委员联名提出的建议也指出,目前,高技能人才的技能评价方式较为僵化。技能人才评价忽略了对高技能人才工作业绩的考察,某些职业标准已不能满足新设备新工艺的要求,应该完善职业技能鉴定体系,扩大企业技能评价自主权;增加新技术、新工艺的鉴定工种,取消已被智能化、自动化设备取代的职业技能鉴定工种和标准,满足先进制造业技能评价需求;破除年龄、学历、工种年限等限制,建立优秀技能人才技能资格越级申报、技能等级直接认定制度;允许发明专利证书和业绩要素评定技能等级;按照认定权利企业化、认定资格社会化、激励即时化等扩大企业、行业组织技能评价的自主权,政府部门负责审核企业评价资格。
建议还提出,应该明确技能人才晋升通道,完善首席技师和师带徒制度。尽快推行企业首席技师制度,由企业管理、评定聘用首席技师。采取政策引导与资金资助相结合,以荣誉、奖金、岗位津贴等方式给予激励。完善师带徒制度,打造劳模和工匠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网络平台,放大技能培训和技术传承的辐射效应。在加强对技能人才的奖励补助方面,优化奖补方式,推行技能等级晋升奖补制度,建立“师带徒”津贴制度;对新引进或参加国内外技能大赛的获奖选手及输送单位给予配套奖励;对创新成果转化给予补助或奖励,对采购使用单位给予奖励性补贴。
建立覆盖广泛的职教培训体系
她说,当前纺织工业面临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要想持续发展下去,必须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人才管理体系、完善人才服务体系。第一,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方面,要加强纺织行业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有机衔接,建立区域、领域广泛覆盖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第二,充分依托国家和行业重大科研及工程项目,加强培养行业科技领军人才。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发展;同时,优化人才管理体系,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完善科研人员收入分配政策,推行科技成果处置收益和股权期权激励制度,通过改善和提高员工待遇,提高人力资源队伍稳定性。第三,与第三方人才招聘机构建立纺织服装高质量发展人才储备库,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建议进一步完善行业性公共服务平台的人才服务功能。通过立足行业高质量发展,优化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制定工匠评定标准,完善培养及配套激励机制。通过这些举措,为纺织业发展提供完备的人才队伍储备。
63位总工会界委员联名提出,应加大高技能人才培训培养力度,搭建学习交流平台。搭建职业培训云平台。推行“线上+线下”“远程+现场”培训模式,开发模拟仿真系统。开展制造业等行业技能人才定向培养。企业给定向培养生补助金,政府给企业补助金。开展技师技术更新培训,给予培训费补贴。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革新项目。强化企业在职工培训中的主体责任,对职工培训做得好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等更大政策支持。强化职业技能竞赛对高技能人才选拔培养的通道作用。借鉴世界技能大赛等,优化竞赛组织框架和竞赛体系。组织高技能人才参加国(境)外培训交流。使用财政资金或工会经费支出的,不列为公务出国费用。
让技术工人成为受社会尊重的群体
同时有委员提出,应增强吸引高技能人才政策竞争力。建立高技能人才引进培育奖励制度。对引进的高级技师在首次购房或租房时,给予补贴。增强公共服务对技术工人群体的覆盖面。
培养人才留住人才,代表有话说
全国人大代表、
江苏阳光集团董事长
陈丽芬:
1、把弘扬“工匠精神”上升到企业市场准入高度。在制造业企业中设立国家工匠型企业,并制定《工匠型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行业协会建设一批功能齐全、设施一流的技能大赛实训基地;对获得技能大赛金牌的选手,可晋升为高级技师并破格认定为当年度首席技师,享受相应待遇,对获得技能大赛优异成绩的选手,以及为获奖选手提供指导和帮助的技术指导专家、教练,按照国家奖励标准分别给予奖励,对选送企业、院校,给予相应奖励。
2、要建立多元化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要鼓励行业协会、企业和院校根据行业发展现状、今后的发展趋势以及技能人才的结构特征,结合企业或行业的生产服务实际,建立多元化技能人才评价体系。
3、继续加大弘扬“工匠精神”的宣传力度。
全国人大代表、
咸阳集团一分厂赵梦桃小组组长
何菲:
2、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加大高技能人オ的奖励力度,既要在物质、精神方面给予奖励,也要在社会层面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宣传カ度,同时要积极为技术工人提供成长、成才、实现价值的发展空间,让技术人オ感觉自己“有奔头”。
全国人大代表、
石家庄常山北明科技有限公司织造车间挡车工
冯丽朝:
2、加大对技术工人的宣传力度,营造崇尚技术,崇尚学习的氛围,使技术工人更有工作动力,更有收获感。
3、进一步提高技术工人的工资待遇,鼓励,支持其向高技能人才迈进,使其收获更多的幸福感。
全国人大代表、
兰州三毛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纺纱厂细纱工
范冬云:
1、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议加强纺织行业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有机衔接。充分依托国家和行业重大科研及工程项目,加强培养行业科技领军人才。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发展,建立区域、领域广泛覆盖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2、优化人才管理体系,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完善科研人员收入分配政策,推行科技成果处置收益和股权期权激励制度。改善员工工作环境和基本生活条件,提高人力资源队伍稳定性。与第三方人才招聘机构建立纺织服装高质量发展人才储备库。
3、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建议进一步完善行业性公共服务平台的人才服务功能。立足行业高质量发展,优化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制定工匠评定标准,完善培养及配套激励机制。优化行业劳动和技能竞赛体系。鼓励有条件的纺织产业建设专业人才公寓,提供更为良好的生活环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