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如何把管理变成生产力?
- 服装工厂要提升产量和效益,最直接是升级硬件,如先进的吊挂设备、自动裁剪等,同时用模板、拉筒等“短平快”的小工具辅助等,这些方法效果立杆见影,颇有硬功的味道。
管理模式的改造,可能不像使用自动设备那样产量马上提升,但只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把管理制度转化为执行力、生产力, 推行中让全体员工欣然接受,最终升级为企业文化,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硬核”!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
俗话说:“管物容易管人难”,这话不假。这个话题各有各的见解,一时难以说尽,举个例子:某工厂技术人员一直表现很好,偶然出错,被罚了五百元,情绪低落,无精打采。恰好当时他父亲生病住院。厂长亲自去医院探望,送上水果,外加五百元慰问金。第二天,该技术员精神振奋,判若两人。本人主张以中庸之道解读“人性化”管理的宗旨,不偏不倚,奖罚分明,对人对事公道公平,有的时候甚至委曲求全,顾全大局。
二、缝制车间的优化重组
缝制小组要根据生产品种来组建,复杂的款式工序多,需要要建立长流水,而在变换简单的款式时则应把大组切分成两个甚至三个短流水。每个小组实行目前我们常见的单件流连贯性流水作业,减少在制品积压和批量返工。(注:上面体现了柔性化流水线的思想)
有条件的工厂,要定期对员工进行统一考核,使每位员工有公平的机会获得技术等级的提升,给员工晋升发展空间。
上图:某服装厂现场看板
三、生产现场的规章制度
车间制度必须要建立,以维护正常的生产秩序。如:上班擦机试车,检查是否漏油;下班抬针压布头;衣片不准落地;台板周转箱要保持干净光滑;返工必须当天清等等,要落实谁检查,怎么奖怎么扣?厂长是制度的制订者,车间主任是推行者和检查者,组长是执行者,而每个职工是责任人。要在规章制度的框架下,制定每个工种的工作职责。(注:可通过建立《员工手册》、《SOP手册》、《企业制度DVD》等方式推行)
四、建立激励制度,注重管理的时效和刚性
1、执行产前会制度。每个款式投产前必须开产前会,有关的车间主任,组长,小检,巡检,机修工,锁订,大烫,大检都要参加,由技术人员主讲,人手一份工艺单或生产制造单,大家分析讨论,分解工序,消化关键点,形成共识。要有会议记录,每个人都要签字,以视明白。
2、首件示范制度。大货在流水线上出产的首件,应马上做后道锁订和大烫,量尺寸,检查有无问题,如无问题即表明可正常生产,有问题可及时加以解决,避免大货下来了很多因发现问题太晚以致造成很大损失。
3、抽查制度。每天要抽出半小时,集中抽查车位上的成品或半成品。每个小组随机抽三件,由巡检牵头,车间主任组长小检参加,彻底检查尺寸,工艺,做工以及外观质量,逐条记录。不符合的要提出返工和纠正意见,并作为考核组长和小检的依据之一。如果第二天仍然不改,轻度问题加重扣分,严重问题停产整顿。
缝制车间是服装生产的重点,要全力从技术,管理,政策等各个层面打造,使之成为过硬的环节。其他部门要配合,支援,服务于缝纫车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