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重启磋商,四大看点!

           中美元首大阪会晤,同意“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础上重启经贸磋商”。
          ↑当地时间6月29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同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日本大阪举行会晤。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会晤结束近一周,大家的注意力正逐渐集中到磋商上来。

           综合这两天各方面的消息,有几点值得说说。

           首先,中美双方经贸团队一直保持沟通。

           这从双方的表态中都能得到确认。

           中国商务部4日的例行发布会上透露:
           “目前双方经贸团队一直保持沟通。如果有进一步信息,我们将及时发布。”

           美方也有类似消息发布。
           “据路透社报道,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库德洛3日在白宫对记者说,双方谈判官员已通过电话进行沟通,‘这些谈判将在未来一周继续’。”

           双方一直在沟通这事,可以确认。

           其次,中方重申早已提出的谈判目标:“取消全部加征关税”。

           在此前的多轮经贸磋商中,中方反复强调的是“双方的协议必须是平等、互利的,在重大原则问题上中方决不让步”。

           第十一轮磋商结束后,明确提出三个核心关切必须得到解决:取消全部加征关税、贸易采购数字要符合实际、改善文本平衡性。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三个关切里,重中之重是“取消全部加征关税”。

           商务部在4日重申了这个立场。
           “美国对中国输美商品单方面加征关税是中美经贸摩擦的起点,如果双方能够达成协议,加征的关税必须全部取消。”

           作者认为,在接下来的磋商中,中方这个立场不会有任何改变。关于这个问题的任何误判,都可能导致谈判再度出现反复。
           第三,双方对“平等和相互尊重”的认知还有偏差,有必要进一步缩小。

           中美虽然同意“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础上重启经贸磋商”,但从过去近一周美方的态度看,中美在如何看待“平等和相互尊重”的问题上,恐怕还有偏差。

           比如,美方一些人提出,“中美间的贸易协定需要一定程度上向有利于美国方面倾斜”。

           又如,库德洛近期表示,“在谈判期间美方不会取消对中国商品的加征关税措施,他同时希望中方会兑现购买大量美国商品的承诺。”

           从这些表态上看,要美方理解什么是“平等和相互尊重”还需要一个过程。

           对此,商务部的回应也很明确。
           “如果达成协议,应该是双向平衡、平等互利的,中方的核心关切必须得到妥善解决。”

           看来在这个问题上,美方有必要进一步缩小同中方存在的理解上的偏差。

           这里要专门谈谈采购美国商品,尤其是美国农产品的问题。

           作者的基本观点,在《用“大豆逻辑”来看看中美贸易战》一文中说得很清楚。
           “去年贸易战最激烈的时候,不买大豆一度是对付美国的‘武器’。现在谈判节奏不断加快,购买大豆又成为表达谈判诚意的策略。是不是前后矛盾?是矛盾,但合乎情理。”
           “中国应对贸易战的主要利益诉求,打也好,谈也好,就是不能让贸易战干扰我们的发展节奏,尽可能去争取时间和空间,争取战略机遇期。这是我们现在最大的国家利益,也是我们所要争取的结果。”
           “大豆买还是不买,买多还是买少,买了以后,什么时候又不买,都是服从这个根本利益诉求。”

           现在重启磋商,可以想见采购美国农产品仍会成为谈判的内容之一,美方应该也少不了拿这个来设置舆论议题。

          按作者的理解,不买,对美国构成压力,买,对国内无实质性伤害。

           采购美国农产品是中国特有的谈判筹码。

           美方既然看重农民的利益,那么就应该真正从美国农民的利益出发,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果美方在磋商中态度再出现反复,那么采购美国农产品这事儿,恐怕也会再出现反复。

          更要强调的是,中方采购的美国农产品,是要能真正满足国内民众的需求,而这个过程也要兼顾国内企业和第三方的合理诉求。

           第四,关键还是办好自己的事。

           我们乐见美国国内反对加征关税的声音越来越大,但解决问题关键还是办好自己的事。

           这段时间,美国国内反对加征关税,反对与中国为敌,出现一些新动向。
           “7月3日出版的《华盛顿邮报》发表了一封多位专家联名给美国总统特朗普和国会议员的公开信,题为《把中国变成美国的敌人于事无补》。”
           “公开信接着从7个方面论证为什么把中国塑造成美国的敌人对美国不利,并指出在华盛顿并没有必须与中国为敌的压倒性共识。”

           打贸易战,与中国为敌,只有双输的结果。

           理性的选择惟有喊停。

           因此,美方这封公开信的出现,本质上是理性衡量利益得失之后的结果。

           用中方的话来说,就是“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合作比摩擦好,对话比对抗好”。

          公开信认为“把中国变成美国的敌人于事无补”,这个立场值得肯定。

           但是,同样要清醒地看到,中美之间的沟通摩擦,存在长期、艰巨、复杂的特点。

           对这种国家实力在此消彼长变化中的比拼,不能把问题的解决寄托在别人身上,不能有丝毫的侥幸心理。

           能够谈当然可以谈,该打还会坚决地打。

           坚持自己的立场,坚持发展的节奏。

           解决中美经贸问题的关键,关键是办好自己的事。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