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缝纫机的故事
蔡继刚:
1996年,我大约十岁,家里买了一台九成新的“蜜蜂牌”家用缝纫机,有连杆挑线和可开启式梭床盖,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这是我初识缝纫机。
过了两三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一位在服装厂工作的朋友,在到他厂里去玩的时候看见了中速平缝机、平头锁眼机、电剪刀等缝制设备,我当时对缝制设备的发展程度感到十分惊讶。
后来,我在缫丝厂做深加工的工作,在生产带门襟的T恤衫时,需要在门襟上锁扣眼。刚开始我们都是将门襟锁扣眼的工序送到别的加工厂用平头锁眼机锁扣眼,但每次锁出来的扣眼都比较毛糙。这时有人建议用圆头锁眼机锁扣眼,工厂就买了台华南牌圆头锁眼机,我也就这样和缝纫机打上了交道。
圆头锁眼机虽然比平头锁眼机好,但跳针严重,用了不久切刀底座就损坏了。工厂决定将圆头锁眼机送回原厂维修,我也借此机会跟去学习维修。
在学习维修期间,我白天了解机器的内外结构,跟机修师傅们学习维修机器,晚上看零件图,弄清机器的工作原理。机器修好后,我拿出厂里生产的 T恤衫门襟让机修师傅们试一下,师傅们试了一下说机器还有改进空间。
四年后我又进入了当地一家大型西服厂做维修工作,在这里我比较全面地结识了现代化的缝制设备,结识了《中外缝制设备》杂志(当时叫《缝纫机科技》),并和它有了不解之缘,我的很多维修缝制设备的知识都是从这本杂志上获得的。
时至今日,缝制设备的发展日新月异,二十几年来经历了纯机械到电子化,再到今天的全自动化的发展过程。我也亲历了这一发展变化过程,并意识到只有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才能立足和适应这一行业的大发展。
陈传齐:
我今年 45岁,从事缝纫机维修工作已有20年左右,说起这段心路历程真是坎坎坷坷。
记得刚初中毕业后,我就到服装厂跟师傅学习维修缝纫机,从此与缝纫机结缘。
从家用缝纫机到中速工业缝纫机,我每天都是把零件拆了装、装了拆,不断摸索。在这个过程中我认识到缝纫机是一部精密的机器,拆解和安装的每一步都要求精准到位,不能马虎,一旦一个零件装错,就得从头返工。
在维修缝纫机的工作中,我吃了不少苦头,但也锻炼了我的能力,每次维修我都很细心、专心,并保持着恒心和耐心,这也是我从事缝纫机维修工作的心得体会。
我认为我们机修工要有工匠精神,要把缝纫机维修好,我爱这份工作,并会一直做下去。
李军:
我是 70后,说起我与缝纫机的故事,那得从我记事时说起。那个时候的缝纫机还是一件奢侈品,要托人找关系才能买到。
大概在 1978年前后,家人托亲戚买了一台南京产的“熊猫”牌家用缝纫机,当时我母亲自带缝纫机在县服装厂的一个下属门市部做缝纫工,专门给顾客量体定做服装。
从那时起,我就对这种缝制服装的机器感兴趣,当母亲的缝纫机有故障时,会找当地有名望的维修师傅来修,我也会在旁边从头到尾观看。其实当时也看不出什么名堂,根本不懂原理,纯粹只是好奇罢了。
后来,1989年,我进入了服装厂工作,当了一名工人,从拷边工做起,并接触了工业缝纫机。在当时这些工业缝纫机的设备故障率比较高,维修工修机器时我也一直在看在学,并收集了一些资料,有空就钻研,其中也有一些资料是全国缝制设备工业信息中心提供的。
时光荏苒,我和缝纫机已一起走过 40多个年头了,我见证了从脚踏缝纫机发展到现在的全自动智能化服装设备的全过程。未来,我还是会和缝纫机一起并肩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