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批中国纺企感受到的最真实的美国市场......
- 过去一年半来,中美贸易摩擦跌宕起伏,关于美国市场的变化也众说纷纭。那么,美国市场的真实情况是什么?美国采购商怎么想?风云变幻下,中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继续前行的机遇又在哪里?最近,有一大批中国企业亲赴美国感受了市场温度,他们的所见所闻喜忧参半。
不少中国企业被要求转移生产地
美国是中国第二大纺织品服装出口地(仅次于欧盟),但自中美贸易战以来,中国纺织品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的确有所下滑,这是今年7月参加第二十届“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纽约)”的中国企业最直接的体会。
被要求转移生产地的企业不止一家,嘉兴一家企业的负责人表示,6月之后,公司销售额有所下滑,比去年同期下降8%左右。客户要求转移至柬埔寨和越南生产,但公司的产品相对高端,单批产量较小,并不适合在柬埔寨、越南大批量生产。
美国家纺协会的法律顾问Robert Leo在家纺主题论坛中提到,美国有85%的羽绒产品来自中国,只有5%来自美国,除非继续从中国进口,否则美国本土产能或其他国家都无法满足美国对羽绒产品的需求。
美国时尚产业协会会长Julia Hughes也表示,尽管一些美国企业已经或正准备在越南、孟加拉、印尼、印度等国家寻找新的供货渠道,但从整体数据上来看,由于这些国家供应能力有限,大量买家涌入带来的供不应求也会间接导致采购成本的增加。目前,中国仍是美国市场的主要供应国。
压力下中国企业快速成长
自去年美国挑起中美贸易战以来,中国纺织企业无不因此而时刻绷紧神经。由于特朗普的施压,致使中美贸易战变得长期化,中国企业也不得不快速调整自己,从而变得更加强大。越来越多的出口企业创新意识正被不断激发,迸发出巨大的能量以应对当前挑战。
不少美国本土采购商表示,贸易摩擦虽然增加了买卖双方的支出成本、时间成本和沟通成本,但他们也看到中国企业快速调整应变对策,加速产业结构和产品的转型升级,提高了研发水平和生产效率,同时通过技术服务升级加强了自身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
江苏一家企业负责人也有同样的感受,“美国客户虽然表示成衣采购可在柬埔寨、孟加拉等国家进行,但面料方面短期还是得依靠中国企业的供应。我们加速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产品不可替代性,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有分析指出,在当前中美贸易摩擦的局势下,最重要的是做好风险把控。由于美国订单减少,下一步对我国纺企备战年终旺季也会有所影响,不少企业会相应减少备货量,以此降低风险。
此外,出口企业还可能将面临原材料涨价、成本提高等,最终转嫁到消费者身上,降低消费者部分商品购买欲望,终端需求必然会受牵连。因此,出口企业要想在竞争中保持优势,需要尽量做好成本方面的把控,避免原本的粗放式经营,把运营升级到精细化运营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