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刺绣 创新模式闯出彝绣产业发展新路子
距离楚雄州永仁县县城7公里的永仁县莲池乡查利么村委会是一个典型的移民搬迁村,全村移民搬迁人口的数量超过了原住人口。如何让搬迁移民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得到长足发展?近年来,查利么村委会通过“协会+公司+车间+绣女”的经营管理模式,带动了全村妇女参与彝族刺绣的产业化发展,还有男性村民也加入到刺绣行业中。目前,全村每年可生产大小绣品20多万件,实现销售收入1300多万元。
彝绣产业为异地搬迁移民“找事做”
楚雄州永仁县彝族刺绣历史悠久,与“世界上最古老的乡村T台”、云南民族赛装文化“根“和“源”的直苴彝族赛装节相生相伴,是彝家妇女“指尖的艺术、心灵的花朵”。
为弘扬赛装之源、挖掘彝绣之根、展示服饰之美、留住文化之魂、推动产业发展、培筑艺术之源、推动群众创业脱贫致富,将彝族刺绣确定为全县文化旅游产业重点品牌加以培树。永仁县将彝族刺绣确定为全县四大民族文化旅游品牌之一来发展,扶持了一批彝绣企业、彝绣协会、彝绣专业合作社、彝绣示范村和彝绣专业户。
其中,距离县城7公里的永仁县莲池乡查利么村委会是一个典型的移民搬迁村,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386人。村委会下属的凹泥奔新村、秧渔河新村、朵白么新村、向阳新村、把拉务村等5个村是扶贫易地搬迁安置点。从整个村委会的情况来看,搬迁人口比原来本村的常住人口还要多。为了使搬迁移民得到长足发展,查利么村党总支抓住开展“双推进”的机遇,积极为移民群众想办法、找出路,因地制宜发展彝绣产业。
“协会+公司+车间+绣女”模式方便村民参与
永仁县莲池乡查利么村委会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云燕介绍,查利么村党总支为了让搬迁移民实现“留得住、能致富”的发展目标,针对搬迁来的彝族妇女无务工技能但都有彝族刺绣这门传统手艺的实际,经多方考察比较,确定将彝绣作为彝族妇女增收致富的一项产业来培植,组建了彝绣产品合作社,帮助注册了商标。
全村每年生产绣品20多万件
为了打开彝绣产品的销路,查利么村党总支想方设法帮助彝绣合作社找资金、学技术、闯市场。在永仁县扶贫办、永仁县民宗局帮助下,在凹泥奔新村建了100平方米的绣房,购买了绣花机、缝纫机、锁边机等刺绣设备;争取到妇联“贷免扶补”贷款,共有100多名合作社社员分别享受到5至10万元的无息贷款,通过这笔启动资金走上发展彝绣的路子;争取到玫琳凯公司100万元扶持资金支持,对积极从事刺绣产业的绣女给予每年2000元的无息小额贷款扶持。
在彝绣产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查利么村党总支打破地域界限,在凹泥奔新村及周边村组从事彝绣加工、销售的党员中成立了彝绣产品合作社党支部,将刺绣能手发展成为党员,对周边群众进行技术培训,使许多原本在家赋闲的妇女,成为挣钱能手、致富骨干。
李云燕介绍,实现了产业化生产后,每年可生产大大小小的绣品20多万件,查利么村委会彝绣年销售收入达1300多万元。其中,刺绣骨干一年的收入可以达到20余万元,而一般的协会会员会员人均年收入达到3万块、普通绣女人均年收入也有1万多块。。
通过不断发展,查利么彝族刺绣的名气越来越大,闯出了一条“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彝绣产业发展新路子,彝绣已成为凹泥奔新村及周边村组彝族妇女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妇女们制作的产品成品通过展销会之类的渠道带到全国各地出去,绣品卖到了美国、韩国和北京、上海等地,并与一些服装加工企业签订了订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这门历史悠久的民族技艺。
刺绣骨干年收入超20万元
李芬是2002年响应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搬迁至莲池乡查利么村委会凹泥奔新村的村民之一。在这里安家之后,李芬感到更多的是迷茫,不知道在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自己能干些什么。在政府部门提倡挖掘、保护传统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从永仁的刺绣之乡中和镇直苴村搬迁而来的李芬意识到,手中小小的针线很有可能是以后的一条发展出路。2003年,第一张订单1万元的订单更让李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她和周围的绣女一起完成了这张订单。
如今,事业有成的李芬是“楚雄州十大彝族刺绣女能手”之一,她的作品“彝山火把节”被楚雄州委、州政府选定为对外交流活动礼品。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李芬通过项目扶持扩大经营规模,联系带动绣女50多人,促进全县彝绣产业发展。同时,合作社还与彝人古镇彝家公社签订彝绣产品订单,每年订单销售50万元以上。
除了李芬之外,目前,查利么村委会还有李继雁、殷必芳、李丽凤等3位州级彝绣文化传承人,通过发展彝族刺绣产业实现年收入10万元,人均收入约6万元,年收入上万元的有10余户,刺绣协会会员收入人均每月不少于2500元,最低不低于500元。
村里已有男性开始从事彝族刺绣
在扩大销路的同时,查利么村委会党总支积极帮助合作社联系开展刺绣技术培训,先后7次组织25名刺绣骨干到北京、杭州、新疆等地参加专业学习,并根据合作社的发展需求,邀请省、州各级专业教师到合作社开展业务培训,提高社员的刺绣技术。此外,党总支还组织合作社社员和作品参加昆明、香港、北京等地举办的民族手工艺展示展销活动。
此外,村委会结合当地彝族群众传统习俗,在每年的正月十六举办“绣花节”,组织开展赛装、赛绣等民族节庆活动,让外面的人了解并喜欢上彝绣。随着这些活动的举办,彝族刺绣作品开始越来越接地气,带动了小饰品销售量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