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疫情拉动防护用品扩产,缝制机械有望受益

      打赢防疫战  

           2020年的新年以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打开,全国按下了暂停键,网友纷纷表示:“这个假期格外漫长,祈祷一切赶快好起来。”疫情之下,病毒面前,没有谁更没有哪个行业可以幸免于难,不受影响。

           钟南山院士在广州医科大学疫情防控专场新闻通气会上表示,在传统模型基础上加上影响因素,国家强力干预和春节后的回程高峰消除后,预测高峰应该在2月中旬接近2月底。2月底,数字果然开始下来了。钟南山说:“我们希望四月底基本控制住疫情。”然而据最新消息,国外的疫情才刚刚开始,正处于爆发期,因此疫情何时结束,很难准确做出判断。
           自2020年初疫情爆发以来,受疫情的影响,缝制机械行业产能恢复明显比往年放缓。中国缝制机械协会调查统计后表示:“受企业返岗员工数量不足、上游产业链未复工、生产工序及人员的衔接与调整等综合影响,至2月24 日,161家调研企业中有77.02% 的企业产能恢复不足50%,其中26.71% 的企业产能恢复不足10%。”同时,中国缝制机械协会发布的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此次疫情对于行业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较大。161家问卷企业中59.01%的企业认为疫情导致企业经营出现部分困难。”

           每年的春节农历十五到清明时期,都是企业、项目开工和设备采购的最高峰期,然而今年制造业企业的复工、订单均将推迟,机械旺季将顺势后延。但据目前国内疫情的发展趋势来看,若疫情在一季度得到有效控制,二季度后将逐渐恢复正常。疫情汹涌,但终将过去。疫情影响时间可能仅局限于一季度,并且收益并非消失,而是出现短暂的静止,疫情结束后会顺延到来。
           然而疫情下的缝制机械行业并非戚戚艾艾不断,而是在危机中开始重新审视战略、组织、团队,审时度势觅得一处生机。在这场疫情之下,口罩、医用防护服的需求量已经严重超过正常水平的100倍,也就是说,疫情拉动防护用品的扩产,因此,缝制机械行业有望从中受益。

           在疫情发生之前,根据工信部数据,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口罩生产和出口国,年产量占全球约50%,最大日产能达到2000多万只,但是面对突发疫情却出现供应短缺的情况。随着疫情渐渐好转,相应地,影响企业返岗员工数量不足、上游产业链未复工、生产工序及人员的衔接与调整等的苦难局面得到缓解,工人陆续返厂复工,原料供应和物流逐步恢复,2月10日后接近正常产能。此外,加上新的口罩全自动生产线不断投产,2月底我国日产各类口罩超过1亿只,其中KN95类口罩约3500万只左右,医用防护服日产量达2万件。由此可见,防护用品需求的增长正在拉动相应缝制设备的需求。

           按照行业属性、地域属性、订单情况、疫情防控措施、开工情况五个指标分析,中泰证券的最新研究报告认为,疫情之下防护用品需求大,缝制设备行业在疫情下更显积极意义,整个防护用品需求的增长,将强烈拉动相应缝制设备的需求。缝制设备行业景气与服装销售、设备更新频率等均相关,历史数据看一般呈现3年左右弱周期。2018年底起,缝制机械销售开始下滑,根据调研情况,当前缝制机械行业需求仍在底部。太平洋证券认为,宏观层面,国内服装销售、库存等指标均已好转,缝制设备销售向上拐点在即。 
           为缓解当前市场口罩供应紧张局面,除了原口罩生产企业加速生产保供应外,不少汽车、石化、服装等行业企业转产口罩、防护服生产业务,这些企业中不乏有国企和民营企业身影。这些公司有的调整生产计划,有的改造、增设生产线,纷纷转产紧缺抗疫物资。有数据显示,此次共有3000家企业改做口罩,把中国的口罩产能直接从以前的每日2000万只一下子增大到每日2亿只,堪称“史上最硬核跨界”。谁曾想到,一只小小口罩的背后隐藏着超百亿规模的市场,同时隐含着百倍的需求增长空间。

           虽然疫情是暂时的,但疫情带来的经济思考却是长久的。从2003年的非典到2013年的雾霾,再到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都进一步提高了全民对于健康的认知,从而口罩会慢慢从防护用品变成日用品。知名人士陈嘉欣给出预判:“这次疫情之后,我国的口罩产能最少会扩大20%~30%。”同样,作为口罩和防护服领域上游的缝制机械行业,随着缝制设备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其景气度拐点即将到来,逆袭指日可待。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