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需求放缓,行业步入阶段性调整——2019年中国缝制机械行业经济运行概况(二)
- 2019年,我国缝制机械行业发展面临的内外部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全行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加大技术创新,推进结构调整,加快智能转型,培育增长动能,展现出较强的发展韧劲和坚定的发展信心。但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内外市场需求放缓、中美贸易争端持续升级等多重压力下,行业主要经济运行指标均明显下滑,由恢复性增长步入阶段性调整,工业缝制设备总体产销规模回落到2017年水平。
2019年行业发展特点及问题
01 内外经济放缓
行业步入周期与结构性调整
2019年,受国际经济持续低迷及美国挑起的国际贸易冲突影响,世界经济增速比上一年明显下降,全球贸易增速持续下滑。据有关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经济增长率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中国GDP增速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
近年来在经济低速增长、需求疲软的国际大环境下,我国缝制机械已经由增量市场步入存量调整,行业在需求释放、市场饱和之间逐步呈现两至三年的短周期转换特征。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行业已历经两年的恢复性中高速增长,2018年四季度产销放缓、库存高企、市场阶段性饱和等迹象显现。在内外需求疲软、行业周期规律的双向作用下,2019年行业产销增速由正转负,并呈现两位数下降,步入周期性和结构性调整。
02 内外市场转换加快
外贸稳中有进支撑作用凸显
2019年,我国服装产量下降3.28 %,出口下降4 %。我国汽车产量下降7.5%,鞋类产品、箱包等行业的生产及出口也呈放缓和总体规模萎缩态势,对缝制设备的需求持续减少。经初步测算,我国缝制设备内销降幅约为30%,约带来近25亿人民币的销售额下降。
而外贸方面,2019年我国缝制设备出口同比增长1.27%,虽然增速较上年放缓3.8个百分点,但依然维持了正向增长。其中,我国缝制设备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同比增长7.75%,对东盟国家出口同比增长11.11%,对非洲、中东等热点市场也均保持增长,外贸呈现出稳中有进的良好发展态势。行业内、外销结构由2018年的52 %、48 %转换为2019年44%、56 %,进一步凸显外贸对行业稳增长的重要支撑作用。
03 市场需求下行
企业经营压力增大
2019年,在内需萎缩、外需放缓的市场低迷形势下,企业产销下行、竞争加剧。企业一方面以降价、体验机、以旧换新等各种促销活动积极拉动销售,另一方面普遍加大创新投入和新品研发,导致各项成本费用大幅上涨和利润明显下降,生产经营压力增大。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规上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等均呈两位数下滑,营业收入利润率同比下降19.90%,低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同指标数0.27个百分点;产成品(存货)增长3.04%;三费同比增长0.29 %,其中受汇率波动等影响,导致财务费用同比增长60.48%;亏损单位数量增长78.26%,亏损额增长498.6%。据不完全调研显示,2019年整、零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的投入规模和数量均明显下降,近30%的企业为零投入。
04 中美贸易争端升级
行业影响不断显现
美国是我国缝制机械行业第三大出口国。迄今为止,中美贸易加税清单已覆盖缝制机械全部产品,加征税率分别为25%、15%不等,涉及到出口金额约1.5亿美元。2019年,我国对美出口缝制设备金额为1.09亿美元,同比下降28.3%,直接拉低行业出口增速约1-1.5 个百分点。同时,受中美贸易争端对我国下游纺织服装、家纺、皮革等行业加税及政策不确定性等带来的间接影响,约有来自50%的美国纺织服装订单转移到东南亚地区,导致国内下游行业订单萎缩、加大观望、投资放缓,进一步加剧国内缝制设备需求下行,对市场需求下滑的影响深度估计达三到四成。
05 行业结构性以及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等问题依然存在
产品同质化程度仍比较高,拼价格、拼账期依然是市场重要竞争手段,量大的主导性产品平均单价有5%的下降,行业毛利率仅微增3.03%;制造及供给能力发展不平衡,80%的企业仍集中在平包绷等单机产品生产,智能化、差异化的高附加值缝制单元品种不多,占工业机总量的比例仅为0.6%左右,部分关键零部件如控制系统、挑线杆、高精密运动件等产能不足,整零产品结构性过剩和紧缺现象并存;基础研究相对薄弱,高水平科研人才缺乏,跟随式创新、创新同质化和低效创新投入等依然严重,企业知识产权争端不断升级;质量与品牌建设仍显滞后,高质量的整机和零部件供给不足,出口产品结构和技术附加值有待大幅提升,主导性产品尚未全面进入国际中高端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