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机行业青年企业家:琦星林群
琦星的“第一桶金”,是技术带来的。彼时做点钞机的磁头,原来只有日本出产,后来父辈们就聘请技术人员来研究。之后,琦星因为一个契机开始接触缝纫机,也是因为技术,琦星成为了一家专注工业缝纫机伺服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的生产企业,完成了转型。虽然这段过往我没有亲身经历,但是技术的重要性需时刻谨记。
2007年我自愿进入琦星公司,刚开始工作时并不懂事,就算到广州公司上班也是抱着玩的心态,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广东到处有企业倒闭,才开始认真工作。从那以后,再辛苦的事情我都会去做,一窍不通的东西也会自己学,慢慢地在各方面能力上得到了很多成长。
2013年,广州公司的业绩有了一个转折,同年10月,我正式担任琦星电子的总经理。刚开始上任,面临很大的压力,公司前期发展太过迅速,技术、管理、产品质量都没有跟上,我及时进行了调整。不断碰到挑战,再不断地克服,是企业成长的必经之路,只有经历过并战胜挑战,企业才会越来越强大。
接过父辈手中的担子后,我觉得在公司发展中很重要的因素,用最简单的话来概括,就是“走出去、引进来、留下来”。
琦星常年不断地在研发上进行投入,每年要投入2000多万元作为研发费用。研发,是企业发展真正的竞争力。琦星的研发实行走出去策略,公司除了总部拥有省级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院士工作站,还在广州、北京、杭州和宁波设立研发基地,不断扩大研发团队。想要在行业守住自己的阵地,不管是在管理还是研发上,都要提高,公司才能更好地发展。巩固、优化原有的东西,新的项目也要不断跟进。
内部管理上,生产一线工人的紧缺是导致产能不足的最大原因。想做出高质量的产品,就要有高素质的人才,尤其在缝制机械行业,对高素质、高水平的技术人才的需求很大,而这些人才往往很难得。所以,琦星采取了很多措施保证员工福利,有效维持团队的稳定。
除此以外,琦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内部机器换人的改造, 有条不紊地加强校企合作, 争取从学校吸收一些有用的人才。
无论做什么事情,从想法的成型到落地是最艰难的。琦星在一次日本考察后决定启动机械手项目,这一次从一个想法到落地执行,非常迅速,当时国内只有几家大型企业在做,但都不算十分成熟。
琦星在伺服电机的研发上已经有超过20年的历史,目前产能已上百万套,在成本控制、运行稳定性上已经经过多年市场检验,除了伺服电机外,琦星所有核心系统全部是自主研发,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优势。琦星在两年前研发的机械手已经开始小批量地进入市场。这个市场很大,只要能做好产品,机会就掌握在自己手中。
但是,工业机器人的成熟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不仅需要非常强大的硬件制造和驱动技术能力,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智能技术。人工智能需要真正落地,并不是仅仅迎合人工智能的风潮,琦星在这方面仍然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只要自身能力过硬,相信这个项目就会有跨越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