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取代中国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计划落空
-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各个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为了拓展本国的业务,追求利益最大化,一些国家的工厂已经开到其他的国家。而这些工厂在海外建厂的目的无非就是有两个,一是打入外国市场,二是为了给企业降低生产成本。众所周知,制造业的人工成本是主要的支出,所以一些国家在去海外建厂的时候,通常会选择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国家。
以纺织制造为例,越南纺织品两个重要市场分别是美国和欧盟,然而,新进展是,自从3月以来,这些市场的合作伙伴宣布暂停收货,与之对应的,越南近三分之二的纺织品和服装市场缩小了,越南制造业的收入也正大打折扣。数据显示,2019年,越南对美国的纺织品出口额达到近150亿美元,约占越南服装和纺织品出口总营业额的45%。分析认为,一旦接下去美国客户长期暂停或减少进口越南货币,越南制造的损失显而易见。
这就不难理解,在这一全球化的产业链中,越南纺织业为象征的低端制造业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近期,越南该领域失业人数越来越多的主要原因了。而自今年3月开始,越南向欧美多地运输的服装及越南制造的相关商品,都被美国、欧洲的许多客户拦截。
分析认为,这对于试图崛起的越南制造而言,相当于还没有走向成功,就被扼杀在了摇篮里。
不仅如此,在对外运输能力上,越南与中国相距甚远。以上海为例,上海是世界上最繁忙的集装箱港口,每年可处理4000万个集装箱,而越南最大的港口胡志明市只能处理615万个集装箱。与此同时,用于提高生产力的电能在内的能源问题,在越南仍然无法得到广泛使用。
一度火爆的越南经济或正在成为牺牲品。如果越南没有赶上工业4.0列车,越南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真实差距就会越来越大。而此时还处于低端,甚至代工阶段的越南制造似乎陷入了发展的瓶颈。这与近年同样大举发展制造业,试图成为世界工厂的印度非常相似,目前,印度制造计划或已提前宣告失败。
这几年来,中国一直有产能转移到越南。
2010 年,越南取代中国成为耐克鞋最大的生产基地,结束了中国连续十年的耐克鞋产量第一的地位。
2019年三星关闭了在中国的最后一家手机工厂,跑到了越南生产。三星越南公司一年可创造逾600亿美元的出口,占越南全部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
当前,世界上每10部智能手机中就有1部是越南生产的。越南是世界第三大纺织品出口国,仅次于中国和印度。
有些人担心,再这样下去,越来越多的企业会在中国“消失”,而越南则会崛起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
在我看来,真的没必要大惊小怪。当前,全球正在兴起第四次产业的雁阵转移,除了越南之外,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等后发国家也正在通过廉价劳动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对于中国来说,固守低端产业是非常不利的一件事。
同样一件活,别的国家每小时10块钱,中国同行业的劳动者就没有理由要求50块钱的工资。想要和它们的产品竞争,在中国从事低端制造业的广大劳动者,就面临着工资下调的压力。
报酬难以提高不说,未来很长时间内收入也可能会跑输经济增长。这对于培育中国内需市场具有相当大的打击。
而且,越南根本就没有能力掏空中国的制造业。
我以纺织业为例。这是越南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企业职工人数达到170万人,容纳了四分之一的制造业工人。
纺织业可以说是越南的生命线,但越南的纺织原料高度依赖进口,根本无法自给自足,55%-60%原辅料是由中国供应的。
前阵子中国爆发新冠疫情的时候,作为美国时装品牌GAP供货商的越南第10纺织厂,就因为一半的原材料无法从中国进口,差一点就陷入了停摆。
越南从一出生,就注定没办法像中国那样拥有深度分工的产业集群。
这也是越南搞了那么久的汽车产业,却依然进步迟缓的原因之一。
早在1991年,越南就批准成立了湄公(MEKONG)和VMC两家合资汽车组装厂,拉开了进军汽车制造业的序幕,
将近30年过去了,越南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主要局限于镜子、坐垫、电池电线等,自主率只有区区10%。这蚂蚁的速度,别说中国了,就连墨西哥都比不了。
汽车制造是工业中的工业,涉及机械、材料,化工、自动化、电子等诸多门类,全面考验了一个国家的工业综合实力。
缺乏完整的全产业链配套,使得未来整个越南的工业体系,必须以中国为中心来布局,成为世界的加工厂,而不是世界的工厂。
当你剖开越南工业体系的心脏,你会发现,越南生产的塑料产品总成品价值,进口成分占了约70%至80%,电子产品约77%、药品约80%到90%。
看似日渐强大的越南,不远的将来依然是一个为中国、日本、韩国等国打工的经济体,将大头利润拱手相让上下游和外商投资者。
在当前中美贸易摩擦的大背景下,未来确实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把工厂转移到越南,借助原产地原则绕开美国的贸易壁垒。
但是,我们也不用太去担心技术的外溢。
产业转移并不必然带来技术转移。所有的合资公司都有非常严格的技术封锁,更何况是独资公司。技术外溢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困难得多。
你想一想,中国过去花了30多年,尝试以市场换技术搞汽车工业,最终有诞生过厉害的自主品牌吗?
没有。中国的一汽、上汽、东风等旗下公司,拿到的只是几吨重的生产图纸。我们可以依葫芦画瓢,拥有的是一种制造能力,却基本学不到设计能力。
中国做不到,越南也很难。
上一轮的大国崛起,依靠的是蒸汽机、内燃机,电动机。几次工业革命诞生了不同的工业强国。如今的科学技术越来越复杂,吸收和消化的难度越来越高。
一个国家一旦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很容易就出现产业的代际锁定,永远被发达国家越抛越远。所以,国际社会同样有可能发生阶层固化。
在我看来,越南唯一翻身的机会是工业化。
它不可能像香港、日本那样,通过发展金融、文化等第三产业来弯道超车,因为这是一条更漫长的路,能看到的出路只能老老实实的干工业。
只要越南被锁定在工业立国的赛道上,中国就可以把没有比较优势的组装工序,迁移到越南,使它成为中国经济上的一个“省”。
中国现在要做的,是以战略的目光布局越南,赶在日资、欧美资本之前占领更具有话语权的地位,与越南实现互惠双赢。
越南是要获得工业化和城镇化,中国是给中高端产业腾出空间,实现转型升级,走上日本韩国当年走过的道路。
当前,越南的GDP为2550亿美元,弱于广西,高于山西。放中国大陆内部,大概排名20位左右。
二十年后的越南,又会是什么样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