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强、陈明凯、洪清江、阮积祥……他们践行着新时代的垦荒精神
上世纪五十年代,那些前往大陈岛垦荒的青年们,克服艰苦的自然条件,通过劳动,将脚下的土地改造得生机勃勃。他们的这一壮举,成了人们干事创业的榜样。
垦荒精神代代传承。在新时代,“垦荒”被赋予了新内涵,它不再指字面上的“开垦荒土”,而是凝练出“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垦荒精神。
大陈岛垦荒精神被赋予了新内涵 杨 辉/摄
垦荒精神不老。
今年,我市提出“三立三进三突围”的发展新路径,其中,“垦荒精神立心”便是要让大陈岛垦荒精神成为台州人勇克时艰的内在动力。
当下,新冠肺炎疫情尚在全球蔓延,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复杂,以外向型经济和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台州发展尤其困难。不过,方法总比困难多,关键在人,和人身上那股子“压不垮”的精气神。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事实上,新时期的台州从来不缺少“垦荒人”与“垦荒队”,他们立足岗位,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新时代的垦荒精神。
海岛电网守护者王海强
王海强 叶晓光/摄
王海强是大陈供电所所长,也是岛上土生土长的“垦二代”。他的父亲王进苏是第二批垦荒队员。
王海强从小熟悉垦荒的人与事,父辈们把青春献给大陈岛,他们以身示范的辛勤与坚忍,在王海强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1987年,19岁的王海强成为岛上的电线工人。和父亲一样,他不怕吃苦,攀杆架线、雨淋日晒中,逐渐从学徒成长为电力骨干。他也亲历了大陈岛的电力系统从柴油发电、限时供电,到风力、柴油互补供电,再到现代化的稳定供电的过程。
海岛上的恶劣天气,时不时会让电网发生故障。一旦停电,王海强就是冲在最前面的抢修队长。时间长了,他熟稔岛上的每一条电路,每次抢修,都能快速地“检索”并排除故障,因此,岛民们都叫他大陈电网的“活地图”。
“活地图”无法改变岛上的薄弱电网,台风过境,线路维修就要几天;带有盐分的海雾,会逐渐腐蚀电线;疯长的藤蔓缠上高压线,容易造成电路跳闸。“一定要改造大陈电网。”这个念头在王海强心中悄悄萌发。
经过多年的学习与实践,王海强设计出一套适合大陈岛的电网建设方案。2013年,借着新农村改造的机会,王海强在岛上全面实施电网改造计划。在七个多月的时间里,他起早贪黑,监督施工进度、严把安全底线、反复核查工程验收,有时候连着通宵好几宿。终于,大陈岛高低压线路面貌焕然一新。
岛上所有电杆都做了防风拉线,可以抵御16级以下风力。王海强发明的“风趋式防缠绕装置”,令杂草再也缠不住电线。从此,大陈岛鲜有停电,每到夜幕降临,岛上灯火通明,若从高空俯瞰,仿佛一颗海上夜明珠。
从事电力工作,既危险,又辛苦,王海强却不以为意:“艰苦创业的品质,是我的父辈们流传下来的,相信,这种品质会继续传承给下一代。”
台州城投以“红心”引领“匠心”
陈明凯 资料图片
自2010年起,台州城投集团建设咨询监理项目部就在大陈岛上驻扎下来。10年里,一位又一位监理工程师相继登岛,先后完成了40余个海岛项目监理。这期间,发生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2014年4月,老工程师陈明凯接到了紧急任务,要求在7个月内完成庆祝一江山岛解放60周年战役遗址建设项目。作为项目技术带头人,陈明凯毅然领办任务。
7个月的工期,陈明凯和同事们乘工作船122次,来回于大陆与海岛之间。200多日夙兴夜寐,最终,项目如期交付。“过程虽然艰苦,但离开的那一刻,我内心感到无比的光荣。”陈明凯说。
在2019年的大陈岛中国帆船帆板基地项目监理过程中,工程师陶洁冰就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钢筋间距大了,按照图纸实际要求是十五厘米的,现在十七厘米;保护层厚度不够,现在是两厘米,按照图纸实际要求是四厘米,这两个问题,你要马上整改。”工地上,他“铁面无情”地指出建设中的问题,“大陈岛的地理位置和气候跟其他地方不一样,所以在工程建设方面,要有更高的标准、更严谨的态度”。
如今,年轻的监理工程师李阳顺接过前人的接力棒,驻大陈岛工作。“高质量建成‘小康的大陈、现代化的大陈’,为此奋发图强,建设路上,依然有我们。”李阳顺说。
这支大陈岛上的监理队伍,是台州城投集团在新时代垦荒路上的缩影。一直以来,台州城投以党建引领项建,以“红心”引领“匠心”,始终诠释着“奋发图强”的国企担当。
城市建设归根到底是民生工程,为了让老百姓能更快更好地享受到现代化城市设施,建设过程中,每每遇到“硬骨头”,党员干部就会冲锋在前。
台州城投集团高铁公司在高铁新区工作一线,设立党员责任区、组建党员突击队,自2019年以来,征地拆迁、项目施工、技术攻关等方面频传捷报;台州市地下综合管廊一期工程在复工复产后,迅速集结力量,由党员牵头,对中心大道至机场路3.5公里长的自来水管道的迁改进行攻坚。
“大陈岛垦荒精神是我们风雨兼程、砥砺奋进的力量源泉,在新时代的垦荒路上,高质量的党建是保障与前提。”台州城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俞宏表示,台州城市建设的多点开花,离不开党建的有力引领和党员干部的奋发图强。
无私奉献
扎根山乡的三任卫生院长
雷峰乡卫生院三任院长 资料图片
天台县雷峰乡,位于该县的西南部山区,距离县城20公里,当地百姓想要进城看病可不容易。幸好,乡卫生院有三任院长,45年来接力上任,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医改红利。
1976年,23岁的“知青”陈建前来到雷峰乡,组织建造了7间房的乡卫生院,并担任院长。他的到来,改变了乡民们“生病吃草药”的习惯。老百姓有病就上卫生院,病好了,提一篮子自家种的土豆、番薯上门道谢。大家都打心眼里感激这位善良勤劳的陈院长。
1981年,27岁的洪清江结束了军旅生涯,转业到雷峰乡卫生院当医生。在部队里他是一名优秀的卫生兵,到了卫生院他立刻成了骨干。1987年,陈建前离开雷峰乡,洪清江接班当院长。
洪清江坐诊早,清晨6点,他就在卫生院里守候了。这一方面是他当兵时养成的习惯;另一方面,村民普遍日出而作,也都喜欢起早看病。除了坐诊,给村民上门看病亦是常态。进山的弯路、岔路多,一趟来回往往就是十几公里,洪清江先后骑坏了4辆自行车、6辆电瓶车。
急救被野蜂蛰的病人,给瘫痪在床的老人吸痰、导尿,为慢性病人上门服务,数十年来,洪清江成了山里的“健康守门人”。乡民们不喊他“洪医师”,只唤他“清江”。洪清江不是没有机会去县里的医院,只是机会摆在面前,他推却了:“我本就是雷峰人,我爱这里的山山水水和父老乡亲,更何况,乡民们也需要我。”
2014年,洪清江退休了,“85后”医生叶挺强接任雷峰乡卫生院院长一职。在叶院长的盛情挽留下,老洪退休不退岗,依然发挥余热。
洪清江的“医者仁心”也深深影响了叶挺强。6年以来,叶挺强时常出门义诊,为村民举办健康讲座,推行“中医最近跑一次”。他说,自己赶上了最好的时代:建筑面积1460平方米的新卫生院于2018年建成,6400多名村民有了签约家庭医生,卫生院已经成为县人民医院的医共体分院……这些,都离不开新老院长无私奉献的“垦荒”。
“我们三任院长,到雷峰乡卫生院时,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都在这里扎根多年,尽己所能,改变这里的卫生条件。”洪清江笑着说,“这样看来,我们和大陈岛垦荒的青年,还是有很多相像之处。”
杰克的科创之路
杰克员工 资料图片
作为中国股份制经济发祥地,大陈岛垦荒精神始终推动着台州民营经济前行,“开拓创新”的劲头,尤其在台州民营企业家身上熠熠生辉。
今年4月,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阮积祥入选2019年度国家级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他也是台州首个入选国家科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阮积祥曾在多个场合表示:“我们非常专注,我们不断学习,我们改变观念。”而专注、学习与开拓创新,也让杰克成为行业综合实力世界第一。
早在2006年,杰克即引进了先进的 IPD(集成产品开发)理念,经过多年的摸索实践,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技术研发体系。近年来,该公司不断加快智能制造步伐,组建了近千人的研发团队和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省级院士工作站、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
截至去年底,杰克共拥有有效专利1458项,其中发明专利438项,实用新型专利816项,外观设计专利204项,累计获得软件著作权180项,连续7年缝制机械行业发明专利申报数量位于全球前列。
作为行业骨干企业,杰克主持起草行业标准9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39项,主持起草浙江制造团体标准2项,参与制定浙江制造团体标准2项,主持起草中国缝制机械协会团体标准1项,参与制定中国缝制机械协会团体标准3项。该公司也先后评上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等国家级荣誉。
去年12月,杰克与上海欧洛特实业有限公司设立合资子公司——浙江衣科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进军智能吊挂领域。至此,杰克将通过物联网化设备、边缘计算能力、工业物联网平台的建设,加快成为全球缝纫机行业唯一一家能够提供智能成套解决方案的服务商。
“‘垦荒精神’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正是这样的果敢与拼搏,才成就了今天的杰克。”杰克另一位创始人阮福德表示,唯有这样的勇气和干劲,杰克才能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