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背着缝纫机“缝”出致富路

           从背着缝纫机上门找生意,到开公司,这条路,贡井区艾叶镇檬坳村村民赵兴元和杨正华夫妻俩,走了30多年,他们用勤劳的双手,白手起家,搭建起了一座致富金桥。

           下定决心 踏上外出求学路

           8月13日,细雨纷纷,自流井区马吃水新堰塘小区内的一家汽车内饰加工坊里,一片繁忙,八台新式缝纫机马不停蹄,几名工人忙而不乱,开边、磨皮、裁剪,一块块面料在缝纫机板上来回穿梭,正在为一批新订单加足马力。

           这家加工坊是赵兴元、杨正华夫妻二人一手创办的,回想起以前,杨正华感慨万千:“以前家里穷,连张吃饭的桌子都没有。”家里几亩薄田让一家人生活捉襟见肘。儿子出生后,两人改变现状的决心越发强烈。

           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热潮席卷我国沿海地区,这让赵兴元思绪万千,也让他萌生了外出求学另辟新路的想法。带上一个帆布包,赵兴元只身来到了广州。这里不仅打开了赵兴元的视野,也让他真切触摸到改革开放带来的脉动。

           学做沙发、卖服装……很快,头脑聪明,手脚勤快的赵兴元在一家汽车座垫加工厂里找到了门路:“八十年代,小车非常少,单位的公车也并不多,以后会慢慢发展起来的,现在农村拖拉机多,也是个独门生意。”赵兴元仅用几个月时间就掌握了核心技术。

           回到家乡后,夫妻二人在贡井老街子租了房子,用打工挣来的钱,买了一台老式缝纫机和一把剪刀。杨正华回忆:“毫不夸张地说,这台缝纫机和这把剪刀,是我们的全部家当。”

           勤劳双手 搭建致富金桥

           “没有机会,我们给自己创造机会。”杨正华说,从此以后,他们就背着这身上百斤的行囊,把目光投向了单位公车,虽然被拒多次,但二人坚信,万事开头难。最终,在一家大型企业,收入了人生第一桶金——近400元。

           “八十年代,几百块钱,对于我们来,就是个天文数字。我们承诺一辆车只收五块钱,可人家见我们做得好,不仅给了更多生意,还给我们涨了价。”杨正华记忆犹新,当时正值过年,十多天里,他们吃住都在厂里,饿了啃面包,渴了喝凉水。功夫不负有心人,赵兴元娴熟的技艺,获得对方高度认可。喜出望外的两人,做梦也没想到,他们叩开的,不仅是厂里的大门,更是开启他们致富人生的新大门。

           有了第一次成功的尝试,夫妻二人起早贪黑,背着缝纫机开拓起拖拉机座垫生意。90年代初,他们靠着自己的勤劳,成为了村里的万元户。随着生意逐渐有了起色,也让他们转变了经营模式。

           有了店铺,这台让他们收获第一桶金的缝纫机摆在了店里。光阴似箭,岁月如梭,30多年来,二人不仅有了城里人的身份,还买了房、车、店铺,办起了公司,经营修车、洗车,生产和销售座垫等汽车美容生意,座垫还远销内江、宜宾、贵州、云南等地,先后带动上百人就业,生意最火爆时,公司年产值最高可达300万元以上。“虽然艰辛,我们白手起家,却赶上了改革开放这个好时代。”赵兴元满眼感激,让他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亲历者。

           生意走上正轨,杨正华又热心起社区公益,当起了居民小组长。“现在的日子越过越轻松,我也想为社区尽一份力。”杨正华乐呵呵地说。“两口子能吃苦,手脚勤快,早就是我们这里远近闻名的榜样了。”盐都山水社区党委书记江拓说。

           走进这家加工坊,那台老式缝纫机早已光荣下岗,取而代之的是八台新式缝纫机和机械化裁剪机。从创业之初便跟着他们一路走来的工人杨平说,30多年来,他和那台老式缝纫机,共同见证了他们的辛酸和泪水,幸福与微笑。(记者 王乐乐 摄影 叶卫东)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