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工匠精神——中国制造品质革命之魂
- 工匠精神作为制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造业软实力的核心之一,发挥着重要的隐形力量,它可以潜移默化影响国人的职业素养和不断丰富制造业的文化内涵。
工匠精神在中国自古有之且底蕴更为深厚,早在《诗经》之中,“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把古代工匠在加工玉石、象牙、骨器时仔细、专注、求精的过程与态度,引喻为君子自我修养。
庄子则用“庖丁解牛”“运斤成风”等几个小故事,表现出这类角色拥有极致技艺的共同特性和基本属性,并进一步提出了“技进乎道”“以技入道”的观点。
实际上,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正是一代又一代工匠孜孜不倦地追求“技道合一”,把对技艺的浸淫、对作品的虔敬、对人情的体察、对自然的敬畏,以匠心之巧思,倾注于制作过程,才创造出了绚烂辉煌的中国古代科技文明。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机器化大生产逐渐代替了手工作坊的生产,存在于许多人儿时记忆里的那些传统手工匠人,虽耳熟能详,却已变成一种美好的回忆,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与此同时,流水线上的工人们也宛如上了发条的永动机一般,保持着高强度高密度作业,但又很快从一个工厂流向另一工厂,越来越少的人肯花时间和精力去琢磨技术,钻研工艺。于是,精雕细琢、追求完美、耐得住寂寞等“工匠精神”的精髓要义,在“收入”“利润”“效率”“扩张”等现实面前,被很多人束之高阁、抛诸脑后了。
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在《专业主义》一书中说:“在21世纪激烈的竞争中,我们无处退缩。个人之间、企业之间、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跨越国界,胜利者与失败者的区分变得更为清晰,唯有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兼备的劳动者,才能在全球化经济社会站稳脚跟。”
【本文摘自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工匠精神——中国制造品质革命之魂》引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