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石GEMSY停车滑块
在中国缝制机械史上,温州乐清是一个悠久而独特的存在。
说到中国缝制机械行业的发展,不能不提浙江乐清的虹桥镇。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虹桥镇虹桥七村红星电器厂(后改为乐清工业缝纫机厂)在上海缝纫机一厂协作支持下,开始生产从GN816到GN1-1型中速三线包缝机。作为国内最早规模化生产工业缝纫机的乡镇,乐清缝纫机产业链的高速发展,带动了温州、台州地区的缝机行业基础建设,也拉开了中国缝机行业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序幕。
所特湖北工厂
发展到八九十年代,乐清逐渐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缝纫机生产基地。到了千禧年前后,特别是随着赵章济、张章生、薛秀尧等技术型企业家在虹桥办厂,乐清逐步形成以所特、中缝重工、乐江为代表的特种缝机产业集群。其整体产销规模尽管比不上台州同行,但却具有行业起步早的先发优势和品质要求起点也都较高的特点,近年来更是在高端特种机领域独树一帜。
在它们中间,赵章济创办的浙江所特缝制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所特)就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代表。
所特浙江工厂
从2000年10月开始拿到营业执照算起,所特刚好创办24年。这些年来,作为掌舵人的赵章济一直扎根乐清,从第一款计算机控制圆头锁眼机做起,走出一条“自给自足、独辟蹊径”的特种机发展之路。
赵章济对技术对品质的坚持,以及个人的精神气质,都深深影响了所特公司的发展走向与企业文化。可以说,所特的每一步成长蜕变,都与赵章济个人的创业史紧密相连。
早年经历,埋下“要做就做好产品”的种子
应该说,赵章济走上缝机这条路,某种意义上也是“被逼出来的”。
年轻的时候,在老家办过服装厂,在北京大红门做过特种后道加工。当时,一些国外进口的二手缝制设备很受欢迎,但国内会维修的人寥寥无几。“那个时候如果机器坏了,找个能给你修一下的都很少,都是自己一点点摸索出来。”他说,“然后就从中看到了机会,开始做二手缝纫机买卖。”
ST-896N全自动开袋机
他们一般是把用旧的进口设备收购回来,再加以维修和改装。“当时卖的基本上都是胜家299,杜克普570圆头锁眼机,重机,兄弟等进口特种设备。”
当时国产的平缝机已经有很多厂家生产,但是质量普遍不大行,赵章济卖国产平缝机的时候,每台机器都要经过自己重新调试之后,才能卖给服装厂。
或许当时的那段经历,就在赵章济的内心里埋下一颗“要做就做好产品”的种子,也让他更加笃信,什么叫做“经典永流传”。别人能做出来,我们为什么做不出来?
赵章济创办所特后,第一款成功的产品,就是对标当时国际领先的981型电脑圆头锁眼机。
这在20多年前,技术水平普遍落后的那个时代,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首先,在缺乏详细技术资料的情况下,只能靠悟性和高超的技术,才能弄懂机器内部复杂的机械构造和工作原理。
其次,当时同类进口产品已经配备了较为先进的电控系统,用来控制针距、线迹和切刀等动作。要知道,那时候国内连平缝机都没有实现机电一体化。
ST-8289高速电子单线绕脚钉扣机
最后,圆头锁眼机的工作精度要求很高,对于零部件的加工精度和装配精度都有严格的标准。以20多年前国内的机械加工技术水平,几乎不可能达到其精度要求。
然而赵章济却做到了。
直到今天,他聊到这件事时还颇为得意。
“那个时候有国内企业电脑圆头锁眼机搞了五六年了,但是机器出来之后不能用。后来我就试着做机电一体化,说句实话,很多人劝我,说赵总你不要做了,做不起来的,人家有钱有人都做不起来,你做不好就亏死了。”
但是赵章济偏就不信邪。他投资1000多万元,除了自己搞电控,还花200多万元投资了两台加工中心,专门做机壳。当时国内配套企业做不出符合要求的零部件,他就沉下心来自力更生。“人家叫我不要做,我说不可能,外国人能做得起来,我们为什么做不起来?”
ST-2100电脑上袖机
他做出来的那款圆头锁眼机,是国产品牌里首家成功推出的,也为赵章济和所特赚到了第一桶金。有人估算过,圆头锁眼机一年的市场需求量(不包括二手机)大概6000台,所特生产的就占到了将近四分之一。
后来,有人当面问他,说“赵总,我们做了好几年都做不出来,你为什么能做起来?”
他这样回答:“我的老厂房是铁皮房,当时机器装配好后,就在我二楼办公室隔壁拖机,机器开起来,我听声音都能听出来这台机器有没有问题。”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基于实力的自信,这就是赵章济的行事风格。
从此之后,他就锚定了那些相对冷门的特种机,除了锁、钉、套之外,像花样机、全自动开袋机、钉扣绕扣机、上袖机、双面呢暗缝机等等,基本都是一些产品单价高且市场需求量不大的,利润相对也就厚一些。哪怕是做模板机,他一上来也是针对厚料领域。
他的原则之一是,绝不跟别人在低层次上恶性竞争,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在这方面,赵章济有自己的坚持和信仰。
一是所特的全系列产品,90%以上的零部件都由自己生产,哪怕是特殊螺丝也是自己做。赵章济花在加工设备上的投入,每年都要几百、上千万元,像高精度车床、磨床,三轴、四轴、五轴加工中心已经是标配。
零配件生产车间
二是,赵章济早年翻修过各种二手进口机,好设备见得多了,因此在产品研发生产过程中,会把多家的技术优点融会贯通,从而做出更多改进。
比如所特的1390系列模板机,也融入了自己的创新点。“我们的1390S模板机是升降带旋转的,为了确保缝制厚料时面线底线均能使用粗线缝制,旋梭结采用了立锁机构。这就是一种创新。”
零件生产
向最优秀的同行学习,不是简单的“邯郸学步”,而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就是所特的竞争力所在。
有人曾说过,越坚强越自信;越独立越自由。
所特走的这条相对狭窄的路,让它可以做到不赊账、不欠款、不内卷,稳健发展,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走出乐清,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近年来,乐清地区的缝制机械骨干企业随着产品影响力不断提升,受制于乐清山多地少工业用地指标有限的限制,严重制约了企业做大做强,纷纷向下游生产较为集中的区域进行产能的转移。
这几年来,中缝重工已成功将产能转移到中国唯一的科技城四川绵阳,乐江也在江苏徐州沛县打造了新的生产基地。而所特则将目光投向了九省通衢、中部服装产业的重镇——武汉。
2021年,为扩大生产规模,所特在武汉孝感临空经济区购置50亩土地,经过两年的建设,目前已建成厂房4万多平方米,预计年产特种机能可达5万多台。
所特仓库
从去年年底开始,所特已着手将产线和零部件生产设备陆续搬迁到武汉基地,尽管考虑到当地招工以及人员培训等配套工作,这个梯次转移的过程还需要更多时间,但未来一两年,有望成为所特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时间节点。
一方面,核心零部件的高度自主配套能力,可以使其更快完成新旧产能衔接,加快新产能的放量。
所特仓库
另一方面,随着原本限制企业发展的不利条件逐步消除,所特可以放开手脚,在现有品类基础上持续推出更多新产品,更好地对接市场需求,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可以预期的是,随着接下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利好叠加,所特有望迎来属于自己的“尖峰时刻”。
所特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向上走,向外走,向高处行,往远处看,这是温州乐清缝制设备产业的独特之处,也是中国缝机行业迈向新质发展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