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宝石GEMSY线迹

宝石GEMSY线迹
“新中式”绝不是一个短暂的时尚风潮,它一定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趋势,要不然我们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后代。

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 杨子田


近几年在服装行业,提起“新中式”那肯定是热度和销量都双双爆表的存在。

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数据显示,2023年“新中式”服饰市场规模达10亿元级别,近三年来,相关产品商品交易总额增速超过100%。另据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2024国货消费观察》相关统计,今年以来“新中式”相关产品销量同比增长超110%,购买“新中式”相关产品的消费者数量同比增长超70%,其中“新中式”服饰产品的消费者数量同比提升超10倍。

处在风口上的“新中式”究竟是一阵潮流之风还是长期的风向标?对于缝制机械设备而言,又能带来怎样的市场前景和技术创新呢?为此,本刊采访了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杨子田,他同时兼任中国服装协会服装流行趋势研究与发布中心专家委员。在他看来“新中式”未来必将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和风尚趋势,而科技和技术的进步必将是这一趋势实现的动力和前提条件。

以后都应该叫中式

说起“新中式”,杨子田有自己的理解,在他看来主要有三个点。一是一定要有中国元素,二是一定要适应当下的时尚,三是要有变化。“既要是中国的又要是国际的,而且时尚在变,中国元素也应该是变化的。比如中国各个朝代的文化或服饰等元素就不一样,我更倾向于将过去的元素变化后再运用起来,不是简单的将过去的元素进行复制和拼凑,而是通过我们的理解对元素进行新的解读并运用到当下。”

他进一步解释说,本来时尚就应该是流动的概念,概念固化阻碍了服装的发展。“所以以后我们不应该称什么‘新中式’,就是中式。把中国的服装推向全世界才更有意义,‘新’只是暂时的。”

而且通过杨子田近几年的观察和了解,他觉得“新中式”还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来区分,一是在西式服装的基础上加了中国元素,甚至进行了设计,目前市场上这种类型的占多数。这种类型的服装一看就是中西合璧的感觉。广义层面应该是包括汉服、旗袍这些传统的中式服装在内。

杨子田谈起十多年来做汉服的经历,很是感慨。“2003年汉服开始兴起,我2008年开始带领学生做汉服,2023年我们搞了一个汉服研究院。近十几年我一直倡导汉服不要和古装划等号。比如唐朝的服装很美,可那是咱们老祖宗的辉煌,我们现在应该有我们21世纪的汉服,传达我们这代人对汉服的理解。我认为汉服是我们文化的载体,不要局限在民族性或者过去的框架里,这样才能走得更远。”



“新中式”服装面料

拥抱科技才能把市场做大

说到“新中式”服装在工艺、面料及制作等方面有什么特点,杨子田介绍说,目前一些传统的中式服装并没有提高到工业化大生产的角度,更多的还是像定制,或者师傅带徒弟这样的手工制作方式。“为什么要提出“新中式”,就是未来要适应大的市场、大的规模,哪怕现在的有些所谓定制也是放在工厂的角度,用大生产的设备或生产方式来解决市场需求的问题。”

但说到传统中式服装中有很多经典的工艺,比如绣、手工盘扣等,他觉得留下来的传统手工艺也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时代和科技在发展进步,现在的各种绣花机发展得也很好,有的做出来几乎和手工一样。而且机器绣出来的东西最大的优势就是规整,手工有时候还没法达到,如果想要效果更接近手工,还可以根据需要来调整设定,效率会很高。从工艺角度和精细度来讲,机器完全可以做到很细致,未来可以取代人工。”

杨子田认为科技和技术的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从市场的角度来说,人们能花更便宜的价格买到做工更精细的服装,是一件好事。

“作为服装人来说,我希望未来‘新中式’的市场能越做越大,但大众化并不意味着要便宜,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分层次定位。”

特种机的发展正在逐步替代传统的手工制作

市场前景虽然被看好,但想要做“新中式”服装是有门槛的。这个门槛在杨子田看来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质量管理体系可能跟不上,会出现很多质量问题。另一方面,目前并没有一套比较完善的评价体系,大家各自为政,并没有形成比如衬衫这类有比较成熟的一套体系。

“目前‘新中式’中唐装算是比较成熟的一类,因为发展得比较早。但比如盘扣的制作大部分还是人工做,产品不太标准和统一。如果有机器来生产,那效率和标准肯定都能大幅度提升。”说到这里,我们和他谈起了目前有不少企业专门研发制作盘扣的特种机,比如盘扣钉珠机、一字扣钉扣机、盘扣绕绳机等。杨子田认为这样的设备通过不断地改进完善用来替代人工,能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是很有市场发展潜力的。

“设备上的门槛,就是看有没有能解决‘新中式’中某些特殊工艺的设备。比如现在有很多类型的特种机,那想要批量的生产‘新中式’服装就需要有这样的机器来帮忙。所以缝制设备的进步和‘新中式’的发展是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

海发唐装袢子钉扣机

当我们问到未来对“新中式”服装的需求如果越来越大,对缝制设备会有怎样更高的要求时,杨子田表示,那必定是对某些传统手工艺加工的替代。“除了绣、盘扣,还有像滚边、镶边这样的工艺。目前市场上的特种机还是针对西式服装更多一些,中式服装还没有多少针对性的特种机,这还需要更多的开发和创新。”

比如马面裙的制作,杨子田指了指他工作室里模特身上的马面裙,给我们谈起了制作的一些难点。“褶皱比较厚,定型比较难,目前有压褶机可以压褶,但如果有机器可以定一下,或者假缝也好,把它固定住,或者直接机器能把腰头上了那就省了很多人工。”

另外据他介绍,现在所有的马面裙穿起来之后都存在一个问题,它的褶边上一定会炸开。“因为人是立体的,马面裙是平面的剪裁。从腰到臀是一个弧线,所以如果以后有一个定型机,能够把人体的形态直接给弄出来,那就省了更多的力,用机器来解决传统技艺达不到的方面,或者优化它。”

说到这里,他又用西装举了个例子。比如西装敷衬为什么大多要老师傅,因为老师傅经验丰富,熟悉人体曲线。“现在通过测体,三维扫描等方式,将比如胸部的形态扫描下来,然后加上服装的造型,就有了一块有人体曲线数据支撑的模型,那敷衬的时候新手就直接把面料往模型上一放,直接就可以做了。如果这个模型可以和缝制机械结合,直接机器缝制,肯定又好又快。”

说起对机器设备的畅想,杨子田的眼里闪着光。“同样的,如果有这样的机器用在‘新中式’、汉服或者旗袍上,那就更好了。所以服装生产制造设备越来越自动化、智能化,对于推动‘新中式’服装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退货率高并不一定都是坏事

聊起现在新闻报道里“新中式”服装退货率高的问题,杨子田认为这不能甩锅给“新中式”。

他认为这只是一个购买的过程,从积极的一方面看,退货率高说明大家更愿意尝试“新中式”服装,这总比没有人愿意尝试要好得多。“我们的‘新中式’服装是刚刚起步,目前还没有市场占有率特别大的品牌,也没有哪家品牌专门做这个类型,大多是做时装转过来的。退货率高只能说明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完善和提高的地方。”

那“新中式”服装它代表着一种怎样的趋势或风尚?

谈到这个问题,杨子田认为,单纯从服装的角度来看,未来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或者喜欢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愿意来尝试“新中式”服装。而且这个市场肯定会越来越大,但这需要一个过程。

传统工艺通过自动化手段实现了大规模生产

“比如‘新中式’、马面裙这些概念,这些词,以前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但通过宣传和市场化的运作,更多的人知道了这些概念,这些服装品类,说不定哪天就会变成消费者。”

采访期间,杨子田还给我们分享了他和一个老师的聊天内容。“有一个老师问我关于刺绣的问题,他有个公司想专注于刺绣工艺,这说明大家各方面的力量都在往‘新中式’上发力,大家都有意识地想要发展这块市场。所以一方面我们服装人在不断地努力,另一方面设备公司、生产工厂、前端的材料都在不断地想创新和发展。这样就会越来越好。”

杨子田认为未来“新中式”一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市场一定会越来越大。“当我们的国力强大,经济持续发展增长的时候,民族的自信心就会增强,更多的人会愿意尝试和接受‘新中式’服装。‘新中式’绝不是一个短暂的时尚风潮,它一定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趋势,要不然我们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后代。”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