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石GEMSY底线张力
元一的每一步发展,都伴随着关键技术的突破。而每一次技术的突破,又会推动元一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元一创始人之一徐小林
在国产缝前设备领域,广东元一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元一)是一个先行者和创新者。
早在2008年之前,元一创始人之一徐小林先生和他的拍档,就把目光投向了智能铺布机。当时国内的铺布机市场被国外品牌如格柏、力克、伊士曼所主导,国产品牌中鲜有成熟产品。
CISMA展会现场
那些年,徐小林在CISMA展上看到缝前设备区人山人海,“那么贵的设备,还这么受关注,证明国内企业对未来制造业转型升级、对自动化水平提升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
他从中看到了一个巨大的市场机遇。同时经过调研和对行业、国家政策进一步了解,做电机研发出身的他,坚定了奋斗目标,从此与智能缝前设备结下不解之缘。创业路上,腥风血雨,冲出来的都是血路。
铺布机的研发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技术上有非常多的关键点需要一一解决。特别是跟国外拥有成熟技术经验的大品牌相比,当时元一研发水平还不强,存在一定的技术盲区。
徐小林说:“第一台样机研发出来之后,我们是拆了装,装了拆,测试完之后觉得还有问题,就又把它拆掉,反反复复这样一个过程,持续了好几个月。终于觉得行了,就拿到一家港资工厂去验证,那家工厂老板对我们国产自研设备很支持,在机器运行过程中我们还在不停调试整改。”当时他天天早出晚归,花了近三个月,终于把机器性能稳定下来。
Y5S针梭织两用机型
在之后的市场推广中,客户提出一些疑问,比如铺布时,针织面料容易出现卷边,如何解决?“我们当时了解到,客户工厂是采用人工干预解决,我们就想怎么用自动化的方式去替代人工。”这就是元一自动拨边装置的研发背景。
这一装置应用于其Y5S针梭织两用机型,实现了卷边拨平、张力释放功能,解决了针织布铺布过程中的布料卷边问题。
更为重大的意义是,元一以这个“拨边装置”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在当时整个行业内引发非常大的轰动。
“拨边装置”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
徐小林说:这个创新技术的研发成功,对整个行业的影响非常深远。它不仅奠定了元一在国产智能铺布机领域的领先地位,也实现了国产缝前设备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不再受制于人。而且时至今日,仍然在为众多同行提供着持续不断的赋能。
先蹲下,铆足劲,再起跳。
这是创业初期,元一的“一级跳”。在缝前领域,铺布机的主要功能是把布料平整、均匀地铺展开来,为后续裁剪提供良好的基础。因此,作为服装工业生产线上非常重要的两道工序,铺布和裁切需要紧密配合,谁也很难离开谁。
元一在智能铺布机领域站稳脚跟之后,紧接着就向自动裁床发起挑战。
元一自动裁床
徐小林说:裁床项目开始策划是在2010年,相比铺布机,裁床对技术研发水平要求更高。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元一,在裁床项目上不可避免地走了一些弯路。
“最初是模仿国外大牌,结果仿出来质量不达标,一次性报废了十几台样机。经过多次失败教训后,我们重新规划裁床发展路线,明确只有自己掌握核心技术才能长久走下去,于是下定决心走高端路线,要做自主研发的世界领先产品,包括软件的开发、应用的开发,甚至底层算法等等,都是我们自主搞。”那时候自主研发的软件并不成熟,元一在随后几年里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完善创新,使产品性能和产销量一点点地提高起来。
然而到了2016年、2017年的时候,他们越来越深切感受到一点:像力克、格柏这些国外大品牌,几十年的经营使其接触到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客户需求和复杂的生产场景,积累了丰富的应用经验。
V9s高精度智能裁床
年轻的元一尽管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面对多样化的客户需求和复杂的应用场景时,经验相对不足,那么在软件和底层算法的迭代速度上也就比不上国外品牌。他们于是就在思考,用什么方式,可以在现有基础上实现更快的完善和迭代呢?
真是无巧不成书。
当时,元一所在的广东中山市不断采取各种措施持续推进产业升级,包括建设智能产品公共服务平台,帮助传统企业进行产品物联网化和智能化改造。徐小林说,“中山市政府就找到我们,问能不能给中山市的产业升级做一些贡献。我们正好成立了易裁剪项目,主要是为下游服装厂提供不同面料的裁切加工服务。双方一拍即合。”
这个易裁剪项目与政府公共服务平台的合作,给元一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挑战”和更多的应用场景。不管是针织、梭织还是牛仔、内裤、T恤等各种面料,都涌进了易裁剪的加工服务中心,裁切难题比之前多了很多,“给我们的压力也大了很多”。
但是反过来讲,元一如果要矢志加速追赶国外先进品牌的技术发展进程,也就必须要以一种非常规的路径来实现“弯道超车”。
“易裁剪”承担了这一历史使命。
刀智能-实用新型专利
在迎接各种挑战的过程中,元一又经过几年磨砺和迭代开发,产品也就越来越成熟。比如它在“刀智能”(裁刀智能补偿技术,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纠偏装置)上的技术突破、实现了国产品牌的历史性飞跃。
后来徐小林在回顾这一关键策略时认为,“如果我们没有易裁剪,如果还是以前传统的方式,比如一个厂一个厂地去铺,一个场景一个场景地去应用,那么到目前为止,整个技术的迭代速度就不会有那么快,产品的应用程度也就会差一些。”
智能磨刀系统-实用新型专利
这是元一非常规的“二级跳”,闪耀着创新和跃迁的光芒。
2024年8月28日,元一投资建设的元一科技智慧纺织装备总部项目在中山市小榄镇正式动工。
这标志着元一引领纺织服装高端装备未来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正式开启。经过16年的发展,元一又站在一个全新的发展起点,重新出发。
元一科技智慧纺织装备总部项目正式动工
元一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始终将创新置于核心地位,通过新建厂房和办公大楼、新增产线、引进智能化生产设备、引入数字化管理模式,再结合自身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创新优势,将进一步解码新质生产力,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获得发展新动力、新优势,使元一实现高质量发展,积极促进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打造数字化协同管理,实现精益生产,加强竞争优势。
在新的发展阶段,技术创新依旧是元一的发展动力。近年来,元一的“边走边裁系统控制”“铺布机语音控制”“软性材料瑕疵检测”“布料波位堆叠”等多项技术实现了国内首创,乃至世界首创。
“边走边裁系统控制”
“边走边裁”,指的是裁片在过窗的同时,裁刀仍在工作,充分利用了裁片过窗的时间。相比传统的先将料送到切割区域、裁剪完该区域材料后再送料的定床裁剪方式,“边走边裁”减少了送料等待时间,能有大幅提高裁剪效率。同时,它因为减少了面料的停顿和重新吸附过程,还可以降低面料位移的可能性,更好地保障裁剪精度。十多年来,这项技术一直掌控在法国力克手里,元一突破该项技术后,预示着国产裁床技术的竞争力更加强大。
2023年,除了推出AI“边走边裁”控制技术之外,元一还相继研发出AI智能打号机器人、AI智能验布机器人、AI智能验皮机器人、全球首创AI“智能王”瑕疵点检测铺布机控制技术。2024年,元一科技又推出了全球首创布料波位堆叠机器人技术、AI智能粘合机器人生产线。
自动打号机M3-506
从AI智能验布到铺布再到上布、打标、打号等,元一已经把整个裁前环节全部打通,而且所有设备都实现物联网功能,并通过MES系统把硬件设备串联起来,真正实现了所谓的“缝前一体化”。
徐小林说,元一的每一步发展,都伴随着关键技术的突破。而每一次技术的突破,又会推动元一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元一的使命就是把创新融入到裁剪的每一个细节。”他说,“这也是推动我们坚持往前走的一种方式。”
时至今日,身为董事长的徐小林仍然把自己看作元一的产品经理。对他来说,技术的突破、产品的突破、团队的突破和企业的突破,就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往上攀。
元一内部奉行的是工程师文化,不太善于搞营销,也不擅长自我宣传,他们就是一门心思埋头于技术研发,自己跟自己竞争,一步步地扎实往前走。
越走越快,越爬越高,同行者渐少。越往上越孤独,越要继续走下去。
徐小林说:“人的精力有限,能够把缝前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做得更好、做得更优,能为行业发展做一点点贡献,我觉得一辈子也是蛮开心的。”
心中有光的人,会在孤独行进中寻找意义,于无声中听惊雷,以无畏之姿向着未知前行。因为,巅峰就在孤独的尽头等待着孤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