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织行业需厚积薄发
- 回顾2002年我国色织、牛仔纺织服装市场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上半年国内色织布和牛仔布面料几乎达到供不应求的地步,企业产销两旺,经济效益稳步提升。然而到了下半年,特别是进入9月中下旬以后,由于受8月份以来国内棉花价格一路跳涨的影响和9月末美国西海岸“封港”事件的冲击,国内色织、牛仔纺织服装行业产销情况发生了逆转,特别是广东市场每况愈下,行情恶化加速,直至11月份行业出现了近年少见的艰难局面。
因此,在我国加入WTO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里,让人不禁引发我国色织、牛仔布行业到底是投资“过热”还是经济“泡沫”,是否需要新一轮“洗牌”。
在此,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思考2003年色织、牛仔布行业发展的背景,尤其需要寻求新一轮发展的动能,迎接国际品牌涌入的冲击。
打破误区
寻求思路上的突破
色织行业是我国传统行业,涉及纺、织、染整等多个专业,因其较高额的利润回报,行业竞争激烈,同时我们看到牛仔布行业经过近年来的跳跃式发展,也已经逐渐失去了昔日的生机。
在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形势压力下,我国色织、牛仔纺织服装行业再度依赖单纯的数量型增长和简单的规模性扩张显然已不适应形势的演变。
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建立快速反应的市场机制,积极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提升创新能力、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至关重要,尤其在高质量、高附加值终端产品上下功夫,尽量做到“人有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
目前,我国色织行业生产能力约30亿米,实际年产量也已经达到20亿米,其中牛仔布约10亿米,年进口色织布含进、来料加工约4亿米。鉴于国外色织、牛仔纺织服装企业快速增长的势头,以及国内外市场容量限制,色织、牛仔布行业不宜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尤其是在拥挤不堪的中低端产品和过渡产品的生产能力上。
色织行业是个系统工程,涉及的专业广,是个多道工序、采用多种设备的深度加工行业。织物组织上的变化日趋增加,过去牛仔布是常规的1/3右斜纹,而近年1/2斜纹、平纹和大、小提花也大量应用在牛仔布生产上。色织布的组织变化更是频繁,除了常见的平纹、斜纹、小提花外,大量交叉应用的复杂组织、凸条组织和大提花组织也在色织布的生产上有所体现。
因此,再在织物组织的变化上苦苦寻求卖点已经很难,这就需要我们大力采用成熟的技术,应用新颖的原料,实现多元组合原料性能和价格上的互补。除了传统的棉毛丝麻及差别化纤维,可以大量使用天丝、莫代尔、竹纤维、天然彩棉、杜邦“超柔莱卡”纱线以及我国自主开发的大豆蛋白质纤维等。
实施市场多元化
拓宽外贸发展渠道
近几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增长主要是对非设限地区的增长,但同时受制于配额,色织业我国加入WTO以后,出口再度大幅增长的能力受ATG一体化限制,增长不会明显上扬。因此,应在巩固主销市场的同时,主动拓展澳洲、非洲和印度等市场。并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在海外设立生产基地,同时提升其综合竞争能力,打造核心竞争力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