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机:名牌路上无捷径
名牌是高质量的产品、高市场占有率、高信誉和高经济效益的综合载体,是企业长期经营的结晶。中国加入WTO后,国内众多纺机企业开始注重实施名牌战略,希望以“名”争市。然而,不少企业虽然想方设法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但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缺乏核心竞争力,质量不稳定仍是中国纺机创造名牌的桎梏。
我国纺机企业有自身的优势,但面对国外纺机诸强的进入,却是更多的挑战。从整个纺织业的装备总量(包括更新改造)来看,国产机占绝对优势,但近几年来,中国纺机的不少整机产品(主要是织造、染整和化纤设备),特别在具有“三高”(高速、高效、高技术含量)特点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中,尤其是四大重中之重的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等国产机的比例仍远远低于进口机,除技术含量的因素外,国产同类产品可靠性差,成本高,严重削弱了国产机的竞争力。类似的问题在中低档产品中同样存在。
质量是名牌的基础。创名牌必须以提高产品质量为前提。国产纺机产品与国外相比,用户最大的反映是可靠性差,运转初期故障率高。
培养名牌意识是真正培育名牌产品的前提。我国纺机业可以说是“优不多,劣不少”,要打破这个怪圈,不仅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还需要相应的产业政策,更需要相应的配套制度。
掌握核心技术,是创出品牌效应的根本,也是赢得竞争制高点的有效途径。我国纺机产品还少见夺目品牌,更不要说在国际市场上的高知名度。根本原因就是产品的核心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不解决这个问题,中国纺机高端产品就难以同国外产品抗衡,名牌也就无从谈起。
相对于技术战,价格战是市场竞争的基本手段,是常规战;技术战则是未来市场的主攻方向,是“核心战”。以技术创新建立自己的核心技术,这是竞争的永恒主题。何以获取核心技术?靠引进,成本自然很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付了高昂的“学费”,真正的核心技术人家不会卖给你。而跟踪式开发吃力又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选择自主研发才是上策。惟有创建面向开放市场的国家创新体系,发挥特有的团队精神,才能创出具有国际知名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中国家电和汽车业在“引进消化吸收”方面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其做法应该对中国纺机业有所启示。以经纬纺机、郑州纺机、青岛纺机等企业为代表的“中国纺机集团”是国内最大的纺机“国家队”,近几年整合优势资源,集中优秀人才在北京建立研发中心,以“棉纺、化纤、印染”三大板块运作,创新经营,发挥团队力量,以细纱机等产品为代表的棉纺设备在国内及国际市场上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中国纺机集团的艰苦努力和所取得的成就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名牌路上没有捷径可走。
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名牌林立,中国纺机要想创造出走俏于市场的名牌产品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这需要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强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瞄准代表未来产品发展的“增长点”和“空白点”,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有所作为。名牌之路是一项长距离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