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企业应加强外发加工管理
外发加工业务的增加,对企业的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也带来一些值得我们必须注意的问题。如果轻视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就有可能逐渐堵塞了自己已经畅通的外贸通道。
目前出口服装企业外发加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全过程外发,即由加工点负责从裁剪、缝制、整烫到包装的所有生产过程,面辅料由发包方提供。这种形式对加工点的技术、设备、管理能力要求较高。二是部分工序外发,即企业在某些工序上不具备加工能力或加工能力不足,需要外发完成,如缝制、锁眼钉扣、水洗、绣花、印花等。这种形式要求加工点具有一定的专用设备和专业能力。以上两种形式都被出口服装企业广泛采用。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外发加工生产中存在以下不容回避的问题: 相互扯皮、推诿。许多企业在选择了加工点之后,就直接发单,而未与其签订书面合同或协议,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交货期限、验收方式等均未作出明确规定。一旦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则相互扯皮、推诿,或以不付款、不交货相要挟。欲诉诸法律又缺乏证据,最后双方都受损失。
不能严格评估加工点。部分企业对如何选择、评价加工点,未建立相应的制度和准则。有的仅凭对方提供的样衣来确定,有的凭关系、印象或价格来确定,没有对加工点的工艺、技术、设备、管理能力及信誉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分析,随意性较大,最终往往因加工点不能满足要求而造成产品质量不合格,不能及时交货。 缺乏控制力。有的企业因人力资源不足缺少跟单人员,有的即使有,但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企业未对跟单过程制定必要的作业指导书,对跟单人员也没有进行正规培训和考核,导致跟单人员责任心不强,对加工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并督促其整改,致使加工点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
鉴于上述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改进和加强外发加工的管理工作: 其一,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要建立健全外发加工管理的规章制度。企业应针对外发加工各个环节,以及如何选择加工点、如何发单、如何跟单、如何验收等均应作出具体规定,明确参与外发加工管理各部门及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使外发加工管理工作扎扎实实,有板有眼。
其二,建立档案,定期评价。要认真选择和评价加工点,应按照ISO9000标准的要求,把加工点作为供方进行有效控制。制定加工点的评价准则。在定点之前,应对其工艺技术水平、设备加工能力、质量保证能力等进行充分调查了解、证实和比较,根据产品特点和要求来选择合格的加工点。要建立合格供方档案,记录其业绩,定期评价,以确定是否继续合作。
其三,自我保护,防止纠纷。在正式发单前,必须与加工点签订合同或协议,这既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合同内容应包括:产品的数量、质量要求、加工费用、付款条件、违约责任等。合同签订前双方应就以上内容进行充分沟通,确保理解一致。当产品要求发生更改时,也应及时通知对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外发产品符合规定要求,防止出现不必要的经济纠纷,利于双方长期合作。
其四,定期跟踪,反复检查。要加强对加工点的质量控制,选定加工点之后,应委派跟单员对其质量及进度进行控制。跟单员必须具有较强的责任心,熟悉产品工艺和质量要求,并要有一定的沟通能力。跟单员应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定期进行跟踪查货,每单至少查三次,分别为前期、中期和后期。每次查货均应出具查货报告,明确需整改的问题和整改要求,并要求双方签字确认。
应当看到,近年来,随着服装出口量的不断增加,出口服装企业间的横向联系日益紧密,外发力旺盛成为企业生产的一种重要形式。资料显示:浙江省某市的出口服装企业,绝大多数都有外发加工业务,有的外发加工业务量远远超过了企业自身的生产量。有的企业由于外发加工管理不善,导致产品质量不合格,给企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今年上半年,该市检验检疫局从出口服装检验查出的3批不合格产品中,发现有两批是由于外发加工造成的。因此,服装出口企业应对此引起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以避免毁了自己的品牌,挡住了自己好不容易开辟的出口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