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跃”缝纫机的技术创新之路
-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访问飞跃时曾经说过,经过高新技术改造的传统行业亦可脱颖而出,为中国在世界制造舞台上争得一席之地。中国的缝机企业用高科技来改造传统制造业,这是企业得到持续发展的希望所在。
科技引领发展----看“标准”、“飞跃”的技术创新之路
“标准”:以科技为驱动,寻求低成本制造的新途径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今天,低成本、低价格是大多数中国企业参与竞争的首要资本。低成本生产,国有企业做不到或者做得不到位,但是,民营企业却能够把这一优势发挥到极致,而且有相当的企业质量水平并不差。不论是门槛低的产业,还是附加值相对较高、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低成本生产都是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砝码。毕竟,从国际范围来讲,中国并没有多少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从大的范畴来讲,我们的企业都是以较低层次的产品进行低价格的竞争。既然我们在技术方面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缺乏核心竞争力,那么,我们把同类产品的成本做到别人做不到的程度,也是一种核心能力。
在成本管理方面,“标准”前几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厂内银行”、分公司制的运行,使成本降低了1/3。几年过去了,尽管原辅材料大幅度涨价、职工收入不断增加,“标准”的成本控制能够继续维持。但是,要适应竞争要求还需要寻求低成本的新途径。
就降低成本而言,挖潜降耗不是唯一渠道。因为在这种模式中,成本下降的空间终归是有限的。细化管理、科学管理这个法宝不能丢。要通过管理模式、管理方式的不断创新,探求降低成本的新路子。要以科技为驱动,继续通过新品开发、工艺创新、设备改造、员工素质提高等等手段,显著降低成本,扩展利润空间。将降低成本和技术进步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系统的企业成本管理框架体系。
“飞跃”:人才为我所用
当前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作为一家民营企业,“飞跃”极需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和技术。创业初期,公司先后与上海缝纫机研究所、浙江大学、北京机电研究院等开展科研、开发合作。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后,为了与世界特别是缝纫机制造技术先进国家保持同步,公司广揽贤良,在日本建立信息技术开发中心,并在香港、洛杉矶、迈阿密和欧洲一些地区设立分公司就地吸收、消化最新科技成果,实行本土化经营。
为了更好地吸引人才,公司制定了人才引进制度,高薪聘请人才,特别是对有重大发明且科技成果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外聘人员给予重奖。现在,集团有来自美、德、意、日等缝纫机制造大国的专家200多位,他们在北京、上海等地组成“飞跃”信息技术开发中心。这些外国专家和技术人员不仅加快了“飞跃”新产品的开发速度,而且为提升产品档次不断做出贡献。现在“飞跃”产品已经具有当前最先进的国际化水平,其60%的产品同国外最先进产品相比,根本看不出哪个是中国造,哪个是欧美日造。飞跃集团在国内民营企业中较早的实现了人才使用国际化,为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科技含量,走出一条新路。
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力成本非常高,但他们掌握着一些高新、核心技术,中国想在这方面与之抗衡,在总体上显然还不太可能。而如果中国仅仅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那么靠这种优势支撑的粗放型产品及企业也是不会长远的。因此,中国的缝机企业就必须走“用高新技术来改造我们的传统产业”之路。这也是引领企业得到规模式发展的基本路径。(中国服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