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裁剪技术新潮流 意大利BKR铺布车
近年来,我国缝制机械行业持续高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缝制机械生产大国,并开始呈现出从生产大国向生产强国迈进的强劲态势,进入了现代化大生产的阶段。现代化大生产是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高度的社会化生产为基础的,前者表现为品种、质量、效率和效益的进步,后者表现为高度的社会分工,这两者都离不开标准化。标准化工作越来越成为行业内生产、科研、销售等方方面面人士关注的焦点之一。
什么是标准化
我国国家标准GB/T20000.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中对标准化的定义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上述活动主要包括编制、发布和实施标准的过程)。
从这个定义我们不难理解,首先标准化是一项活动,一个过程。其对象不是孤立的一件事或一个事物,而是共同的、可重复的事物。这个活动包括从标准的编制、发布到实施的全过程。其次,标准化活动是有目的的,就是要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
标准化的中国史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标准化领域也同样有着辉煌的历史。我国古代把标准叫做“规矩”,所谓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规定了“车同轨,书同文”,这是史书上对当时中国标准化方面的重要记载。度、量、衡的统一也是在那个时候实现的,当时颁布的《工律》就规定:“与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必等”,说明中国古代从秦代开始,不但注意研究和使用标准化,更注重用法律手段保护和推进标准化。除了《工律》规定了手工业产品的标准以外,《金布律》规定了布匹的尺寸标准,《田律》规定了农业上种子的耕作使用规范,范围之广,内容之多,堪称古代世界史中推行标准化的典范。
宋代由官方编写的110卷《军器法式》中更有47卷是军器制造的规范技术标准。北宋的毕癉于1041年—1048年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成功地利用了标准件、互换性、分解组合及重复性原理,领先于欧洲类似的发明400多年。
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不仅记述了药物的种类、特性,还记载了药物的制备方法、方剂等等,是药剂方面典型的标准化文献。
所有这些历史文献记载都表明,当时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在世界上是遥遥领先的,而标准正是科学技术的基础。
西方拉开近代标准化序幕
在经历了数世纪的辉煌之后,我国的标准化事业伴随着国运的衰落而开始衰落,而近代世界标准化发展史的帷幕却在18世纪末伴随着工业革命在西方徐徐拉开。
1798年,美国的惠特尼首创了生产分工专业化、产品零部件标准化的生产方式,被誉为“美国现代工业标准化之父”;1841年英国的惠特沃思设计了“惠氏罗纹”,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统一的螺钉和螺母标准,并很快被英国和欧洲各国所采用,为互换性的实现创造了条件;1900年美国的泰勒首创了时间和方法管理标准,成为“科学管理之父”。
在一系列的变革和进步中,行业标准化和国家标准化行为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而陆续出现。1901年,英国工程标准委员会成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国家标准化组织。同年,美国成立了国家标准局,其他工业化国家如德国、法国、日本、瑞士等也在随后纷纷成立了国家标准化机构。标准化的国际间合作也随之迅速发展,1865年,法、德、俄等20个国家在巴黎发起成立了国际电报联盟———ITU(1932年改名为国际电信联盟);1906年国际电工组织———IEC宣告成立;1946年10月,中、英、美、法等25个国家在伦敦发起成立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SO、IEC、ITU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最有权威的三个国际标准化专业机构。
新中国的标准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1988年12月29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标志着我国的标准化工作步入了法制轨道。2001年10月11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SAC)作为国务院授权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统一管理全国标准化工作的主管机构正式成立。
截止2003年底,我国现有国家级的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59个,分技术委员会339个,有近3万名各行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被聘为技术委员会或分技术委员会委员,依据《标准化法》,在一定的专业领域内,负责起草和审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