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标准者得天下
以行业高速发展为契机 开创标准化工作新局面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随着中国全方位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去,我国的各种商品、技术、资金、人员将在全世界范围内流动。届时,国内企业将直接面对来自全世界的激烈竞争,并且可能在国际贸易中,遭到反倾销、保障措施、技术壁垒等措施的频繁使用,目前来看已有这种趋势。而加强沟通和标准化的建设则是减少摩擦、增强企业自身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我们有理由将目光聚焦标准化工作,也必须加强标准化工作。
近年来,我国缝制机械行业持续高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缝制机械生产大国,并开始呈现出从生产大国向生产强国迈进的强劲态势,进入了现代化大生产的阶段。现代化大生产是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高度的社会化生产为基础的,前者表现为品种、质量、效率和效益的进步,后者表现为高度的社会分工,这两者都离不开标准化。标准化工作越来越成为行业内生产、科研、销售等方方面面人士关注的焦点之一。
什么是标准化
我国国家标准GB/T 20000.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中对标准化的定义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上述活动主要包括编制、发布和实施标准的过程)。
从这个定义我们不难理解,首先标准化是一项活动,一个过程。其对象不是孤立的一件事或一个事物,而是共同的、可重复的事物。这个活动包括从标准的编制、发布到实施的全过程。其次,标准化活动是有目的的,就是要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
准化的中国史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标准化领域也同样有着辉煌的历史。我国古代把标准叫做“规矩”,所谓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规定了“车同轨,书同文”,这是史书上对当时中国标准化方面的重要记载。度、量、衡的统一也是在那个时候实现的,当时颁布的《工律》就规定:“与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必等”,说明中国古代从秦代开始,不但注意研究和使用标准化,更注重用法律手段保护和推进标准化。除了《工律》规定了手工业产品的标准以外,《金布律》规定了布匹的尺寸标准,《田律》规定了农业上种子的耕作使用规范,范围之广,内容之多,堪称古代世界史中推行标准化的典范。
宋代由官方编写的110卷《军器法式》中更有47卷是军器制造的规范技术标准。北宋的毕异于1041年一1048年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成功地利用了标准件、互换性、分解组合及重复性原理,领先于欧洲类似的发明400多年。
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不仅记述了药物的种类、特性,还记载了药物的制备方法、方剂等等,是药剂方面典型的标准化文献。 所有这些历史文献记载都表明,当时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在世界上是遥遥领先的,而标准正是科学技术的基础。
西方拉开近代标
在一系列的变革和进步中,行业标准化和国家标准化行为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而陆续出现。1901年,英国工程标准委员会成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国家标准化组织。同年,美国成立了国家标准局,其他工业化国家如德国、法国、日本、瑞士等也在随后纷纷成立了国家标准化机构。标准化的国际间合作也随之迅速发展,1865年,法、德、俄等20个国家在巴黎发起成立了国际电报联盟--ITU(1932年改名为国际电信联盟);1906年国际电工组织——IEC宣告成立;1946年10月,中、英、美、法等25个国家在伦敦发起成立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SO、IEC、ITU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最有权威的三个国际标准化专业机构。
新中国的标准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下988年12月29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标志着我国的标准化工作步入了法制轨道。2001年10月11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SAC)作为国务院授权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统一管理全国标准化工作的主管机构正式成立。
截止2003年底,我国现有国家级的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59个,分技术委员会339个,有近3万名各行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被聘为技术委员会或分技术委员会委员,依据《标准化法》,在一定的专业领域内,负责起草和审定标准。
《标准化法》规定我国的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又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两类。到2003年底,我国共有现行国家标准20906项。经国家标准化管理部门备案的行业标准近28000项,地方标准5373项。另外还有企业标准111万余项。这些标准构成了我国技术标准体系,对规范和指导我国企业的生产,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规范市场秩序,开展国内外贸易,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全国缝纫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l52)成立于1989年12月,自成立以来首先编制了本行业的标准体系表,在此基础上,共制定国家标准6项,行业标准98项,与全国工业机械电气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合作制定特殊安全和EMC要求的国家标准1项。这些标准的制定对于规范本行业的专业术语及产品型号、基本线迹形式的命名、试验方法与国际接轨、新产品的研制开发、产品质量的提高与技术进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一个侧面
支持和推动了我国缝制机械行业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