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编者按:近来,“循环经济”的媒体曝光率越来越高,全社会给予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2004年会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毛如柏透露,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在审议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草案中强调了“循环经济”4个字,循环经济理念正进一步渗透到立法进程中。据了解,循环经济立法近年来在一些发达国家发展迅速。日本颁布了《推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等法律,德国1996年生效的《资源循环和废物管理法》,成为建设循环经济的基本法。
目前,循环经济在我国不再仅是一种理论。部分省市已经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生态城市的目标,并着手进行循环经济立法的前期工作。循环经济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种全新模式。
“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波尔丁受当时发射的宇宙飞船的启发来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他认为飞船是一个孤立无援、与世隔绝的独立系统,靠不断消耗自身资源存在,最终它将因资源耗尽而毁灭。惟一使之延长寿命的方法就是实现飞船内的资源循环,尽可能少地排出废物。同理,地球经济系统如同一艘宁宙飞船。尽管地球资源系统大得多,地球寿命也长得多,但是也只有实现对资源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地球才能得以长存。所谓循环经济(recycle economy),即在经济发展中,遵循生态学规律,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一、循环经济与线性经济的区别
循环经济是与线性经济相对的,是以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为特征的。线性经济是自然资源开发→物品生产消费→废弃排放的单向流动。人们高强度地把自然界的物质和能源开采出来,最后又把废物大量地排放到自然界,形成“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的经济特征。这种线性经济的增长,对资源的利用通常是粗放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增长。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的是对生态环境的高强度破坏。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以互联的方式进行物质交换,以最大限度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达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从根本上消解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可以说,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循环经济不是简单的“废弃物回收利用”,它是系统性的产业变革,是从产品利润最大化的市场需求主宰向遵循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永续建设的根本转变。循环经济遵循以生态经济系统的优化运行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全过程,通过对产业结构的重组与转型,达到系统的整体合理。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和与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提升环境容量,实现经济体系向提供高质量产品和功能性服务的生态化方向转型,力求生态经济系统在环境与经济综合效益优化前提下的可持续发展。
二、循环经济的“3R”原则
循环经济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循环经济强调三个行动原则:“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称为3R原则)。所谓减量就是把资源的开采量,使用尽量减少。资源开采后尽量地使用、再使用……增加使用频率,拉长使用时间。最后一点是循环,当你使用得不能再使用的时候,想办法把它变成再生资源,循环到社会中去。当然这不是简单的循环,它是以清洁生产为基本的循环。它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它首先要进行减量化和清洁化,把污染物消灭在生产过程中,使资源的消耗量减少。减量化是循环经济的第一准则,它从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和降低污染,并在产品制造、消费、回收等各个环节系统地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有助于恢复环境的自净能力,恢复生态平衡,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冲突,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