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潮涌开新天
- “何处潮偏盛?钱塘无与俦。谁能问天意,独见此涛头!”浙江,一个诞生传奇的地方。
“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说的是浙江人;“既能当老板,又能睡地板”、“挣一厘钱不嫌少,赚一个亿不嫌多”,说的是浙江人;“争喝头口水”、“先生‘孩子’后起名”,说的是浙江人;“无中生有”、“零资源现象”、“地瓜叶经济”、“温州模式”、“义乌之路”……说的还是浙江人!
浙江,一个工业基础薄弱的资源小省,在改革开放中,不断争先,不断突破,不断裂变。2003年,浙江出口创汇赢利额占全国1/4,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四,居民人均收入列全国各省之首,500多个块状特色经济打造出30多个全国百强县。
然而,就在外界探究“浙江之谜”的时候,浙江省委、省政府已开始关注速度背后的危机:已经保持了25年高速增长的“浙江列车”,究竟还能快跑多久?能源和资源还能支撑多久?提升传统产业的平台在哪里?先进制造业基地如何建立?和谐社会如何建立?
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水平。领导干部在思考,专家学者在解读,企业家在探索。
如果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浙江人争了先。那么,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又一轮浪潮中,浙江人又在争先。
环境和资源两笔大账,算出浙江人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认识;宏观调控一个“倒逼”机制,逼出了浙江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措施
在浙江采访,我们一路感受的,不是浙江人对成就的陶醉与自豪,而是他们对发展之路的审视与反省。
义乌人说缺电之痛。2004年的炎炎夏日,这里是前所未有的沉寂。为让电于民,2万多家工厂一度全部停工。全国电力缺口,1/4在浙江;嘉兴人叹缺水之憾。一吨水,今年夏天在这里卖到了25元。虽然地处江南水乡,钱塘江、瓯江等大江大河奔流全境,千岛湖名闻海内,然而,结构性和水质性缺水已开始困扰城乡。能源、资源、环境制约发展,作为资源小省的浙江,感受格外深切。算好环境和资源两笔大账,成为浙江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前提。
省经贸委、发改委的同志给我们算能源账:浙江的一次性能源,95%来自省外;浙江的经济还属于高投入、高能耗型。去年全省GDP增长14%,用电增加了22%,万元产值能耗指标、标煤使用率比全国低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