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花边成为萧山又一传统特色产业
- 经过10多年的沉寂之后,萧山花边走技术创新之路,逐步形成集群效应,成为萧山继羽绒行业之后的又一传统特色产业
2004年12月29日,萧山花边行业协会正式成立。协会会长赵建忠透露:萧山花边业已经占据了全国花边行业的“半壁江山”,国内市场占有50%的份额,而出口交货值占了同行的40%左右。
经过十多年的沉寂之后,萧山花边不仅“重出江湖”,而且形成了“百花”争艳的局面,成为萧山继羽绒行业之后的又一传统特色产业。
花边,萧山曾经的奇葩
说起萧山花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九十多年前。当时也称为万缕丝的花边,从意大利威尼斯传入萧山坎山镇。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民间绣花边蔚然成风,曾有“20万挑花大军”之说。
传统的萧山花边主要以手工绣花为主。曾挂在杭州笕桥机场国宾室的“西湖风景”绣帘,高6米,宽18米,用了12万支线,耗费了3000多万针,是由1000多个挑花女工集体挑绣制成的。
当时的花边企业“老大”———萧山花边总厂,生产的玫瑰牌花边 荣获国际金奖,曾被命名为部优产品、浙江省名牌,畅销欧美、日本、中东等市场。
不过,由于手工绣花费时费力,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挑花大军”悄然流失,花边产量以每年20%的幅度下降。花边业就此步入了低谷。
技术升级,花边“重出江湖”
花边业步入低谷之后,不少花边企业掉头转行,而一批对萧山花边有着深厚感情的企业老板们在阵痛中寻找出路。转机出现在机绣花边引进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