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配额时代 上下游产业如何携手并进
2004年是纺织服装行业欣欣向荣的一年。配额限制即将被全部取消,将使得全球纺
织服装生产商站在同一水平线上竞争。作为上游产业的缝制设备行业在2004年也呈现出良
好的销售形势。2005年来临之际,上下游产业都欲搭乘配额取消的东风更上一层楼。
服装和缝制设备这两个上下游产业如何实现良性互动,一扫以往低水平、低档次的形
象,推动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这成为眼下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
了解是合作的前提
“质量是品牌的基础和载体,没有质量就没有品牌。缝制工艺、设备是否精良,往往决定着服装的质量,只有一流的设备、一流的技术,才能产生出一流的质量。”某大型服装生产企业负责人如是说。这也是绝大多数服装企业管理层的看法。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只有进口的才是一流的观念,中国上规模的服装生产企业几乎都使用进口设备,令国产设备尴尬不已。
应该承认,部分服装企业存在攀比、虚荣之心,也有因为客户的要求而不得不采用进口设备。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家不了解国产设备。那么,国内缝制设备企业不口经销商应如何展示自我风采呢?
“目前要从三个方面让服装企业认可国产设备:印象、品质和习惯。首先,让客户知道中国也有高品质的设备,良好的服务能力和供应能力,不比国外差,要让他们形成这个印象。其次,企业要加大力度抓质量,让客户切实感觉到可靠。最后,抓住客户的习惯,对客户进行分层,选择一个层次的顾客去攻克,让他们形成习惯,从而带动圈内服装企业尝试使用国产设备,带动整个缝制机械行业的发展。”上海贵衣缝纫设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戴鹏说。
“设备销售与设备生产要结合起来。企业选择好销售模式,找到合适的经销商。厂商之间彼此信任,才能有效推广品牌。”河北蓝天缝制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杜时洪表示,经销商应该让客户了解国产品牌。站在客户的立场上,让客户花同样的钱,买最好的东西。
加快设备改造适应下游
中国的服装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生产,中国的服装生产企业一直依靠高强度、低劳动工资来竞争。但是从2004年开始,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劳动力短缺。服装厂找不到工人,使得多至一半的设备闲置在旁。这个现象在江浙一带的服装厂普遍存在。服装企业不得不从以前的拼劳动力转向拼技术、设备和规模,朝提高生产效率的方向发展。
雅戈尔集团公司徐十利认为,我国的服装生产企业在设备内部改造及提高生产效率上
与日本等国家的服装企业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
首先,改进服装生产设备减少生产工序。在国内目前服装生产企业中,普遍存在着许多多余工序,比如,许多服装企业采用的是初裁——缝制(粘合整烫)——精裁的裁剪工序。只要我们在裁剪上使用上锯形裁剪刀、液压冲床,或经济条件好的企业可用上自动裁床(CAM),就完全可以把初裁变为精裁,省去一道裁剪工序。再如缝制工序,使用衬衫生产设备德国杜克普805自动装袋机,使原来的二道工序(袋布折叠整烫——贴袋缝制)变为贴袋缝制一道工序,一个人的产量就相当于原来4个人的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