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花机市场日趋成熟
2004年是绣花机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关键的一年,是市场迈向成熟的一年。有规模、重品牌、重品质的企业在市场上得到追捧,而那些单纯依靠价格竞争的企业其市场份额锐减,消费市场不再是一个盲目的状态。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可喜的现象是,国产绣花机的市场表现,比洋品牌更显活跃,这也是国产绣花机在品质上成熟的一个表现。
绣花机市场日趋成熟
诸暨一些企业负责人预测2004年不仅是绣花机产业的“成熟期”,也是绣花机生产企业“洗牌年”。此后的事实证明了这两点。前两年绣花市场过热,导致绣花机制造产业发展过热(电脑绣花机的制造门槛要比缝纫机制造低得多。据不完全统计仅诸暨地区从2003年到2004年间,绣花机生产企业就从30多家一下子增长到100多家)。那些没有规模、没有研发实力、没有品牌的企业只能走价格战的道路。之后绣花市场逐渐趋于平淡,直接影响了绣花机市场。一些能够长期接到订单、在国外有自己的对外窗口的大企业其市场。
“洋品牌”处境艰难
以前我国绣花机的市场一直被日本机器垄断,几乎看不到国内生产的机器,但是随着这几午的发展,国产绣花机如沐春风,开始在市场上崭露头角。
国产绣花机通过近年来的成长、发展,质量有很大的提高,性能稳定、又有很强的价格优势,性价比优势更为明显。绣花市场的平淡、自身价格高昂是洋品牌的最大阻力。现在市场上好的绣花价格是1000针一角钱,有的甚至都不到这个价格。要是购买“洋品牌”设备的话,动辄需要几十方、上百万的投入。绣花厂必须算一算何年何月才能收回设备投入成本,这是“洋品牌”在市场上最大的障碍口面对市场不景气和国产设备的步步紧逼,国外设备难免会出现“叫好不叫座”的局面。虽然田岛、百灵达、日星等外资企业也都纷纷在中国国内进行生产,但是由于产品的主要零配件还是依托国外进口,只降低了劳动力成本,所以价格上仍然没有太多优势。目前“洋品牌”在市场上能够销售的主要还是平绣机,特种机几乎进不了中国市场,这也给国产绣花机行业留下了比较大的市场空间。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