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飞人牌”缝纫机
- 上个世纪70年代初,南充市给每个居民发了一版号票,从1号到40号,专门用于购买粮、油、布、肉以外的生活用品。为了便于记忆,一些居民就编了这样的顺口溜:“1号糖,2号烟,3号吃了打偏偏(买酒),4号肥皂,5号线,39、40管得宽(机动票),其余各号靠边边(暂时没派上用场)”。
30多年以前,一般的家庭在勉强吃饱穿暖以后,追求的高档商品就算是“三转一响”了。所谓“三转”,就是手表、缝纫机、自行车,都是能机械转动的;“一响”嘛,则是能发出声音的收音机。那个时候,我父母都是企业干部,两人月收入有120多元,在当时维持一个5口之家是绰绰有余的了。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家就有了瑞士的英纳格手表、永久牌自行车和熊猫牌收音机。到了70年代,母亲最大的奢望就是买一台缝纫机,好用它来给我们全家缝补衣服。但是由于商品紧俏,缝纫机在当时根本就买不到。
记得是1972年的冬天,南充百货商店到了一批缝纫机。但是,要买一台缝纫机,除了100多元人民币以外,还要附加40张机动号票。我家5口人,只有几张机动号票。母亲为了买缝纫机,就叫我陪着她,冒着绵绵细雨,到处去找机动号票。我们母子从西藏路出发,走家串户,到她们厂里的老工人、老朋友、老同事家里去找人家不用的机动号票。我和母亲走了大半个南充城,从当时的上半城一直走到了下半城的果山公园一带。“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终于凑齐了40张机动号票,并在当天下午商店关门以前,花了151元钱买回了一台上海产“飞人牌”缝纫机。
其实,买了缝纫机以后,母亲并没有用它来给我们缝多少新衣服,而只是给我们的衣服补了一些补丁。我也学会了踩缝纫机。我的第一件“作品”是用两条红领巾拼在一起打了一条游泳裤。
后来,我们的生活逐渐好转,那台缝纫机就更没有什么用场。收荒匠来买,又给不到几个钱,母亲也舍不得卖。到现在,那台上海产“飞人牌”缝纫机还摆在家里。我一看到它,就想起当年的顺口溜:“1号糖,2号烟,3号吃了打偏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