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助推二次飞跃
有人评价说,飞跃20年发展的历程,是中国经济改革的缩影。中国缝制设备产业在这期间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
不过,飞跃人最为自豪的是,通过坚持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形成了50多个系列、500多个品种的成套设备和300多项专利,象高速包缝机、绷缝机等产品都已占到世界总产量的50%。事实上,飞跃过去产品的利润赚不到一包烟钱。如今,象机电一体化的高端产品大大提升了利润空间。其中的根本秘诀在于用高新技术“缝制”。
集团董事长邱继宝曾说过,“飞跃制造”要想跻身世界先进制造业行列,就必须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上不惜代价地投入,没有突破,决不回头。
飞跃掌握先进技术的渠道有好几条。一方面充分利用国内科研院所的智力资源,成立缝纫机研究所,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另一方面,直接聘请世界一流的科研人才来企业工作,在飞跃总部和海外公司的外籍员工已超过300名。
“这是我们和世界一流企业竞争的法宝。”邱董说,通过多年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投入,飞跃每年都有20多个新产品研发成功,新品产值率70%,多个产品被列为国债项目、国家火炬计划和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计划,产品通过CE、GS、UL和TUV等权威认证,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功能家用机和光机电气一体化自动开袋机、高速电子锁眼机、数控伺服系统等核心产品的研制成功,标志着向欧美日一流制造水平发起了挑战,走出了一条新型工业化之路,打响了“中国制造”的自主品牌,使企业的产品结构和市场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目前,依托高新技术产品,飞跃近年来着力调整和健全了全球市场营销网络,形成了覆盖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完整市场网络,在境内外设立了30多家分支机构,结束了中国缝纫机长期以来单向从日本进口的历史。目前,飞跃出口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市场的占比已超过二分之一。
然而说起缝纫机,一些人恐怕还记得“蝴蝶”、“蜜蜂”这样的老牌子。作为一个不起眼的行业,中国的缝制设备产业发展一直相对缓慢。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对外贸易还基本停留在改装方面,以致当年参与缝纫机制造的有不少竟是军工企业,而且大多停留在家用缝纫机的生产。发展真正的工业缝纫机,是最近十几年的事。
飞跃创办之初,产品根本没有优势可言。国内市场虽然很大,但中低档产品市场几乎被几家老牌的国有缝纫机企业垄断,中高档产品市场又全部被日本、韩国、美国、意大利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企业所占据。严峻的市场,倒逼着飞跃铤而走险。
为避免盲目竞争造成国有、民营两败俱伤,飞跃决策率先移师海外,以拓展国际市场来发展自己。在摸爬滚打中,飞跃领悟出一个深刻的道理:落后的产品,相应的贸易伙伴多半是发展中国家二、三流的经销商,得到的信息也只能是二、三流,稍有危机,便会雪上加霜。要摆脱过度依赖发展中国市场的被动局面,惟有加大技改投入和科技创新,开发符合发达国家要求的高档产品,占领欧美市场。如今,飞跃通过持之以恒的创新和坚持不懈的开拓,使产品进入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
然而,全面“走出去”,提升国际竞争力,飞跃人并不满于成为简单的加工厂。邱继宝董事长说,中国成为世界的加工厂,并不是件好事,应该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制定技术标准、拥有专利、服务优质、产品附加值最高的企业,才是世界一流的制造企业。
去年8月27日,温家宝总理视察飞跃集团后殷切期望:如果把你们前20年算是第一次飞跃的话,其实那个飞跃是缝纫机行业的飞跃,也是你一个农民的飞跃,更是我们国家的飞跃。集团实现这个飞跃,靠的是你们飞跃人的那种精神,靠的是一流的技术、一流的设备、一流的管理,有了这“三个一流”,才能生产出一流的产品。这个飞跃,归根到底是人的观念、思想的飞跃。从现在算起,你创造的飞跃将是第二次飞跃,第一次飞跃你实现了很多跨越,由手工到机电一体化,到利用计算机技术,把这样一个原来很单一的品种发展到现在这么多先进的产品,占领了世界的很多地方。我想第二次飞跃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邱继宝董事长说过,用高科技来改造传统制造业,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是中国民营制造企业的希望所在。从“九五”至今,飞跃以处在缝制设备行业科技创新最前沿的伺服马达控制系统作为突破口,自主研发,实行全面机电一体化。
飞跃人对创新有其深层次的看法: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第一因素,不仅要技术创新,而且企业机制、管理体系、企业文化、服务内涵都要不断创新。在邱继宝董事长看来,创新就象地球的转动一样,地球不转过去永远是黑暗,一转过去就带来光明。这个“转”就是创新。前不久,由飞跃集团和上海大学联合承担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基于支持智能化缝纫机创新开发平台”得到了专家的一致肯定。该平台有助于研发大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促进全行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自主品牌将推动飞跃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