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羊绒产业发展现状调查(上)
- “软黄金”市场大战无序 拍卖竞争势在必行
多年来,我国羊绒市场流通混乱,价格大战此起彼伏,羊绒价格暴涨暴跌的现象一直没有得到较好的遏制。业内一些专家认为,我国羊绒产业之所以无法摆脱“价格怪圈”,根本原因在于低水平重复建设、缺乏行业自律、多头出口、竞争无序、自相残杀、诚信不足等因素长期存在。而通过拍卖这种营销方式,将会健全市场规则,规范市场行为,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垄断,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竞争的环境;鼓励竞争,激发经营者的积极性。
羊绒俗称“软黄金”。目前,世界羊绒每年的产量大约在1.4万到1.5万吨,而我国的羊绒年产量约为1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70%左右。中国羊绒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出口创汇逐年递增,已经从世界第一羊绒资源大国发展成为世界羊绒生产、加工、销售和消费第一大国。
承德市拍卖行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力,近年来对我国羊绒市场研究颇多。他认为,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内品牌羊绒制品大量增加,国际知名品牌也逐渐进入我国市场,这导致我国羊绒产品市场将面临更大范围的竞争与挑战。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羊绒产业带来的变化是巨大和深刻的,羊绒制品的竞争会日趋市场化、国际化和品牌化。但是,国内羊绒市场十几年“价格大战的怪圈”使得这一产业远没有得到规范和健康有序的良性发展,而且也使农牧民的利益得不到较好的保护,杀羊不断,其根本原因在于羊绒产业存在四大致命症结:
低水平重复建设不止,加工能力严重过剩。20多年来,我国羊绒产业“大而全、小而全”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大量存在,加工能力急剧膨胀,行业之间的竞争逐步加剧,市场秩序大乱。据统计,目前国内羊绒加工企业多达2600多家,无毛绒分梳能力突破2万吨,是世界羊绒总产量的3倍;羊绒加工能力每年达到了5000万件,每年实际加工以羊绒衫为主的羊绒制品1400多万件,而国内外市场每年的总需求量不足2000万件。加工能力的严重过剩,导致每遇原料紧俏,众多厂家就你争我夺,哄抬价格;每遇到原料充足,厂家又竞相压价,农牧民被迫宰杀山羊,形成了羊绒产业链的恶性循环。
多头出口,以量取胜,压价竞销,害人害已。刘力说,我国羊绒制品出口量虽然不断增加,但只是一种低水平的数量型增长,没有产生质的飞跃。我国在羊绒产业上有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却没有品牌优势,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学会在国际市场上营销无形资产,保护知识产权,只能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和优势资源赚取外汇。更为严重的是,国内羊绒企业几乎完全依靠代理商出口,形成多头出口、以量取胜、压价竞销。厂家之间为了接单创汇,将利润水平压到了最低程度,有时甚至不得不亏本履约,而外商则趁机联合压价,坐收渔人之利。
原料掺杂造假和制品的假冒伪劣反复出现。记者采访时,一些业内人士说,多年来,我国羊绒市场每当遇到市场疲弱时,羊绒原料和羊绒制品的价格就会越跌越低,而产品质量反而越来越好;与此相反,每当羊绒紧俏之时,羊绒原料和羊绒制品的价格越涨越高,质量却越来越差,掺杂造假和假冒伪劣等现象比比皆是,形式各异。市场严重的无序状态,亏的其实都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