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经营几个大问题
一 批发末路
服装批发,的确造就了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他们是改革开放下的弄潮儿,是他们将中国服装引向商业化,我们理应对他们投以羡慕,并致敬!
可如今,批发经营者们再也没有从前的潇洒,他们正忍受都三两件的所谓批发,甚至批发城式的零售,投入比过去多十倍的努力,销售额却远不能及,当然这只能怪消费者,他们无法接受自己的服装来自批发市场,因为那代表低档,要不,你的代理商怎么老是嚷嚷,开个专卖店吧,我们需要的是品牌!
二 注个商标闯天下
PIERRE CARDIN大师的名字(当然也是商标的名字),在中国,他被翻译成皮尔。卡丹,大师本人在80年代对中国的造访,成为将中国人从灰蓝黑的中山装里解放出来的重要人物,同时引发了一场名牌风暴,使国人体会到什么叫做品牌,一些有眼光的国内服装经营者们借助特许经营的概念和市场的朦胧意识,纷纷推出品牌,当然,你只需注册一个标志,拥有一些还象模象样的衣服,就可以大行其道,因为市场需要,懂得经营的一部分人成就了自己的企业,并赚取了大把钞票,不懂经营的人也借市场大势获利丰厚,但现在却被不断地磨灭着自己的意志,体会坐吃山空的滋味,毕竟不是谁都能做到急流勇退,高位斩仓,最后可能落个低位套牢,血本无归。
三 崇洋媚外,本性难改
在此之前,经营者们发现中国人仍然这样的崇洋媚外,于是投其所好,在品牌上纷纷打上ITALY,PARIS,NEW YORK虽然只是在国外注了一下册,但消费者还是憧憬着正穿着一个漂亮的洋妹(或是一个帅气的鬼佬)为自己设计的服装,但有些经营者不怎么注意首尾,让人怎么看这个ITALYR的产物怎么都象是温州的,消费不等于傻冒,就算有一次头脑发热,但绝不允许自己二次傻逼,于是指望随便打上一个ITALY就可以财源滚滚的梦想最终只有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