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让传统裁缝行业后继有人?
昨天下午1:30,记者在宫巷龙凤服饰店里见到了老裁缝张永彬,记者看到,服装店并不大,里面却堆满了面料和一些成品衣服,在店铺后面,有一个大大的写字台。与记者匆匆落座后,张师傅向记者讲起了他与裁缝的不解之缘。
六七岁就对裁缝有了感情
张师傅告诉记者,他今年64岁,老家在园区跨塘镇。兄妹六人中,他排行老四。“童年的生活真是太苦了,从六七岁开始,我就整天跟着做裁缝的二嫂里外转悠,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对裁缝这一行业有了特殊的感情。”“由于经常接触缝纫机,时间一长,对缝纫机也很熟悉了。”说起这些陈年旧事,张师傅脸上仍不由自主地浮起笑容。26岁那年,他正式开始拜师学习裁缝。谈到为何会选择裁缝这一职业时,张师傅说,当时他已经成家,而且有了孩子,当时的生活相当拮据,半个月能吃上一顿荤菜就已经算不错了。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才迫切想学一门手艺,希望通过自己的手艺改变家人的生活。“那一年,我们村里有一户人家的小孩办喜酒,从苏州来了一位姓侯的裁缝,那户人家希望侯师傅能够给孩子做身衣服,由于那户人家没有缝纫机,随后他来到了我家借用一下缝纫机。我们聊了一会儿后,感觉非常投机,最后就结成了师徒关系。”张师傅说,从那以后,每个星期天他都会虚心地向侯师傅学习,三年过后,他已基本把侯师傅的本领学会。裁缝学到老也学不完
张师傅说,现在想来,他在学习裁缝的这条路上是非常顺利的,因为就在他结束在侯老师那里的学习,在他所在的村里,又来了一位从上海下放的专做西装的裁缝。“这位师傅的手艺真的好啊!绝对是一手绝活。为了能够学到真实本领,每天我都要琢磨到深夜。一边实践,一边买来有关缝纫的书学习,那段时间,甭提多苦了。”跟随这位师傅学习近2年后,他对裁剪西装的要领已经全部掌握。随后,他甚至还向村里的一名“四类分子”学习裁剪。“由于那人身份的原因,我是不能拜他为师的,但他做中装的手艺的确太好了,所以我从内心里把他当老师看待,向他学习。”当记者问张师傅怎么会有如此多的师傅时,张师傅笑了,他沉吟了许久然后说道,裁缝是不比其它职业的,比如厨师,你只要学会配菜等要领后就可以了,但是裁缝却不能,它是学到老也学不完的职业,因为裁缝要面对的是各种不同体型不同要求的顾客,所以裁缝的工作不是千篇一律,每一件衣服都是一个重新设计制作的过程。张师傅告诉记者,几十年下来,他的手艺算是可以了。比如做起旗袍来,他只要通过简单的目测,就能知道那位顾客所做衣服的各种数据,等衣服做好后,基本上是八九不离十。而苏州著名的女作家朱文颖、评弹演员盛小云和评弹艺术家邢晏芝等人的旗袍都曾在他这里定做。裁缝走下坡路心里不是滋味谈起裁缝这一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这一问题时,张师傅不停地摇头,张师傅说,裁缝这么多年来一直在走下坡路,作为一个老裁缝,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比如他的儿子、女儿和女婿都会做衣服,可是他们却不愿意做裁缝,最终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裁缝的收入太少了。再加上手艺高的裁缝越来越少,市民的消费观念也在改变,许多市民为了图方便于是选择在商场购买衣服。“做个普通的缝纫工是很容易的,比如现在马路边新村边有不少人摆台缝纫机帮人缝补衣服,这些人是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裁缝,她们最多只算个缝纫工。真正的裁缝一定要做到能够自己裁剪,根据顾客不同需要做出合身得体的衣服。”张师傅说,很多时候,他这边还会来些特殊的顾客,他们是大学里服装设计专业的大学生,他们虽然能够画出漂亮的效果图,可是他们却不能动手,每到需要交作品时,他们只能找裁缝帮忙。“裁缝不像其它职业,它们可以通过编书等方式流传下去,裁缝需要的是钻研和经验,如果没有钻研精神及多年的经验,他是不可能成为一名好裁缝的。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或许在若干年后,裁缝真的会从我们生活中消失。”说到这里,张师傅的脸上露出一种令人无法读懂的表情,里面似乎有迷茫,有叹息,有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