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出口名牌应从“内敛”做起
- 商务部日前公布了2005年至2006年度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名单。海尔、格力、厦华、格兰仕、嘉陵、华为、中兴、鄂尔多斯、三枪等190个国内出口名牌榜上有名。商务部对列入名单的品牌从研发设计、政府采购、境外投资、出国参展、广告宣传、整体推广、国际营销体系建设、贸易便利、金融保险、知识产权保护、公共信息服务等方面出台综合性的扶持政策。(3月22日,新京报)
此次活动无疑是商务部在我国年进出口总额突破万亿美元的背景下,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培育自主品牌,增强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努力实现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一项重要举措。从这一角度来讲,出口名牌的属性更应是“外向型”的,更应是为我国企业树立“门面”的一种“凯歌行动”。然而在笔者看来,受到扶持的这190个出口名牌首先应具有“内敛”的品质并保持下去,这种“内敛”品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次的内容。
首先,这些出口名牌应树立“以质量赢得信誉,以效率争得市场”的经营观。随着国际化经营环境的不断改善,我国企业通过直接投资、跨国并购等形式开始了自己的“海外征途”。然而在很多时候,激情大于理性,很多企业重营销策略轻产品质量,重规模扩张轻经营绩效。这都不足为取。美国从来不评什么“名牌产品”,但创造的世界名牌不计其数,美国的中小企业有2500多万家,占公司总数的99%,这些企业的规模都不大,但进入世界500强的却数不胜数。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懂得,真正出口名牌应该“沉得下去”,将重心将在质量和效率上。
其次,应保持与国内兄弟企业的“亲缘关系”。190个出口名牌的“上榜”是很艰辛的,因为是在商务部充分调研、层层审核中“艰难胜出”的。评选的过程或许是一次“竞争”,但是,必须明确国家此次扶持出口名牌的意图是让名牌由点带面促进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深入进行。因此,被扶持企业与同行业兄弟企业的关系确切来讲应用“竞合”或“亲缘”来形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近些年来显示出极强的竞争力,其平均规模不大,但其创新性与开拓性很强,因此,受扶持的出口名牌特别是民营名牌更应给国内广大中小民企树立典范。
再次,行业自律应成为出口名牌开拓省外市场的“必修课”之一。 随着全球贸易壁垒的增多,加上我国企业出口的无序与恶性竞争,我国企业遭遇反倾销或技术贸易壁垒现象非常突出,造成了严重损失。这其中固然存在一些国家“故意设障”的情况发生,然而我国企业能否自律应该说是应深刻反省的“内因”。特别对于目前受扶持的出口名牌,更应在行业协会、商会的导引下严格自律。值得欣慰的是,我国企业自律意识不断增强。如纺织行业,目前已有几十家中国最有影响的出口纺织企业、出口服装企业主动向商务部提出愿意采取行业自律的办法,在全球纺织品一体化后,对本行业的产品质量做出规定,互相协调。
打造出口名牌,从铸造“内敛”品质入手。这就像我国的一句古训“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内敛”能避免名牌产品外强中干的危险倾向,能真正给我国企业提供跨国经营的优秀蓝本。当然,光靠出口企业的自我约束是远远不够的,行业协会也应发挥积极的协调与规划作用,而政府更应转变职能,一方面要将出口名牌建设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推动建立稳定、全面的政策支持体系,以名牌为纽带配置资源。另一方面应注重国内小企业的法律保障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特别应重视中小民营企业的能动作用,谨防竞争环境的变相倾斜与不公,因为他们是最有活力与潜力成为我国“后WTO时代”更强更优出口名牌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