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整装进发 铜陵市服装工业冲出低谷

      铜陵日报3月24日讯 我市服装工业发展历史悠久。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市服装工业开始起步,在其发展过程中,曾创立了“凤丹”、“英路”品牌衬衫,也曾上西服生产线项目,但由于各种原因,服装加工业错失发展机遇期。到2001年,全市服装工业能维持简单再生产的企业仅有4家,从业人员500人,平缝机300台,固定资产不到500万元,年销售收入1500万元。服装工业长期在低谷徘徊。

      2001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扶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服装工业被作为首要扶持产业。自那时起,外来投资者、本市掌握营销网络或拥有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投资者纷纷投资该产业,民营中、小服装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截至2004年底,我市服装企业有31家,初步具备集群雏形,拥有平缝机和专机5000多台套,固定资产8000多万元,安排就业4500人;年加工各类服装2000多万件套,实现销售收入突破3亿元,年创外汇3000万美元。重要的是,在这30多家企业中,绝大部分拥有自己的外销网络,市场适应能力较强;技术起点也较高,相当一部分企业有了研发部门,具有设计、制版、培训职工和应变不同需求的能力,出口配额的取消对其扩大再生产如虎添翼。制约因素亟待解决

      据市经贸委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市服装工业要加快发展,在工业经济中占据一席之地,需要解决几个制约因素:

      首先要解决有集群雏形而无集聚效应的问题。我市30多家服装企业规模小、分布散,相互之间协作性较差。全市服装企业2004年所创产值还不足沿海一家企业的产值,无龙头企业带动,实现规模经济效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许多企业由于资金短缺,大都是租用有关废弃厂房生产,分布在全市各个角落,企业之间缺少信息沟通,孤军奋战的多;在这些企业之间也存在外销渠道雷同问题,不时出现争定单而相互杀价,减少利润空间;企业各自为政,原本可以串用的专用设备却每家必备,设备利用率低,这一切造成了服装企业之间无法形成集聚效应。

      其次要解决贴牌生产的低竞争力问题。除“五松山”、“凤丹”商标外,我市服装企业再也找不到自主品牌了,绝大多数企业均从事来样、来料加工的贴牌生产,也就是仅仅维持简单再生产,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发挥,企业的创新意识不高。贴牌生产是建立在劳动力的低工资基础之上,随着产业的进一步梯次转移,有的企业连生存也堪虞。提升竞争力已成为我市服装企业的当务之急。

      再次要解决弥补市场空白、利用我市优势资源问题。据有关市场专家预测,随着人们对针织服装的消费偏好逐步增加,未来针织型服装将逐步流行,市场份额将占三成以上,而在这方面我市至今还没有一家企业涉足针织服装业。此外,我市苎麻、亚麻特殊面料质量上乘,产量大,但这一优势资源一直没有被充分利用。拉长产业链,利用自有原材料的优势,变特色面料出口为服装加工出口,这一点值得关注。抢抓机遇加速扩张

      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市服装工业发展已到了加速扩张的时期,市政府应有强有力的措施加以推进。一是尽快建设服装加工园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让众多中、小企业在空间集聚,有利于沟通信息,提高协作力度;二是引导服装企业成立自律性行业协会,对内搞好分工协作、避免恶性竞争,对外形成联合体,抵御市场风险;三是开展有目的的招商活动,利用产业的梯次转移,吸引有实力的服装企业落户铜陵,做大做强本市的服装工业,将原料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四是未雨绸缪,做好与服装工业相关联的产业发展规划,如布匹印染、各类纺织、交通运输以及为服装企业配套的各种辅料等。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