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市场“韩风”阵阵吹醒春困人
- 3月上海吹“韩风”。在世贸商城举办、26日刚刚落幕的“2005韩国时装纺织品博览会”上,韩国服装吸引了中国的客商和普通消费者。博览会为期三天,结果是人气保持了三天的旺盛,足见中国市场对韩国服装的兴趣。记者还从韩国纤维产业联合会了解到,近年来,进入中国市场的韩国服装迅速增多,进军中国市场的韩国品牌已达60多个,而且一半以上是在近两年内进入中国市场的,仅2004年,中国市场就新增22个韩国服装品牌。
“回潮”往往更汹涌
追溯起来,韩国服装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开始活跃中国市场。1996年,韩国“新世界百货店”在上海浦东第一八佰伴租借一层,销售韩国20多个顶级品牌产品,引起了中国对韩国服装界的关注。但由于金融危机,韩国服装企业在中国业务几乎完全中断,本已加速的中国市场开发突然发生变化,导致了之后三四年的断层。再后来,随着韩国电视剧、韩国明星的走红,韩国服装再度流入中国,但其中大多为从汉城东大门服装批发市场过来相对低廉的“摊货”,吸引的是中国都市中那些爱“翻花头”的小女生。
韩国的品牌服装较有规模地进入中国,应该是近一两年的事。它们定位中高端市场,逐步渗透上海知名的大商场。韩国三星、LG等大集团麾下的许多服装品牌已基本上到中国“集结报到”,中小服装企业也随风而动。百联集团百货事业部副总经理李国定透露:近来每天都会有两三家韩国服装品牌前来和他们联络洽谈进店事宜。目前在上海,几乎每一家大商场里都有韩国品牌的踪影。东方商厦里走一圈,就可看到“金狐狸”、“佳乐喜”、“黄金熊”、“EXR”、“衣恋”、“ILC”、“柯萝芭”、“KARRA”等十多个韩国品牌。
“可爱”带来的价值
在国际时装界,韩国服装还算不上顶级行列,但是在上海的商场里我们发现,韩国品牌服装的售价却不低,一件衣服上千元的比较常见。可就是这样的定价,不少韩国品牌的销路依然不差,尤其是韩国的女装和高尔夫服装。东方商厦高档高尔夫品牌中,韩国牌子就有五六个,像“金狐狸”高尔夫品牌在东方商厦的展区占地不过三四十平方米,一年的销售额已突破一千万元。
韩国服装受中国市场欢迎,首先源于韩剧的影响。韩国人向来注重脸面,对穿着一点也不马虎,韩剧里俊男倩女个个穿着精致帅气,让中国的年轻人大受感染。同时,通过开发高科技和建立高级时装高附加值生产体系,韩国正逐渐成为世界纤维大国,尤其是在化纤新技术开发方面有优势。据说现在法国、意大利、日本等服装强国都向韩国进口面料。除了面料好、做工精外,韩国服装的设计比较突出人体曲线美,风格也比较符合中国年轻人的审美情趣,比如韩国女装在休闲之余通常带有明显的淑女风格,胸口配上小巧的胸花或蝴蝶结,干练的装束中透出恬静和可爱,时尚却不另类,紧贴潮流但又不过分,服装版型尺码也比欧美的品牌更贴近中国顾客,文化的共通性,很容易使中国消费者产生共鸣。
“换防”引出的思考
就在中国市场“韩流”涌动的同时,中国服装出口韩国的势头也很强劲。近年来中国对韩出口服装在韩国服装进口中所占份额已超过70%,并成为中国对韩出口单项商品中金额最大的出口产品,中国服装和韩国服装似乎形成了“换防”。不过,中国出口韩国服装主要还是中低价和OEM产品,和高举品牌冲进中国市场的韩国品牌比,还是略逊一筹。
中国服装市场“韩风”阵阵,对中国企业是种警示。中国服装协会有关负责人称,中国多数服装企业不注重研究消费者的身材和体形,因为他们嫌花费人力物力多,生产过程繁琐,但这样做的结果却是使自己的品牌与精致无缘。仅这一点对照韩国服装,就显出了中国企业的差距。
据韩国纤维产业联合会透露,去年韩国纤维类产品的出口总额为152亿美元,其中对中国的出口额达到27.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8.2%。由于韩国经济增速减缓以及服装业已发展至成熟阶段,韩国市场需求不旺,再加上人工费用不断上涨,技术工人不足等原因,核算成本上扬,而中国加工成本低,市场潜力大,所以可以肯定的是,接下来韩国服装拓展中国市场的步伐会越来越大,并会采取直接生产、委托加工、连锁经营等形式多样的经营模式。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服装企业应该怎样应对呢?专家指出:韩国服装有很多优势,而中国服装也有长处,比如棉织品、丝绸服装等等,中韩两国企业应更好地进行交流,尽早形成互利互补的产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