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信州纺织服装抢占国际市场

        走进位于上饶三江工业园区的宏福服装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只见1000多名女工正专心致志地坐在飞速运转的电动缝纫机前麻利地进行裁剪、拼料、刺绣……。仓库里,成千上万套设计新颖、美观大方的服装正等待着“飘洋过海”,去装扮异国他乡的人们。2004年,该公司销售收入跃上亿元台阶,今年1—3月份,销售额又比去年同期增长20%。

        这是信州区纺织服装行业奔驰在快车道的一个缩影。2004年,该区纺织服装生产企业销售收入近3亿元,上交税金4000多万,工业增加值在上年高位增长的基础上又上升了11个百分点,达到12.37亿元。全区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已有15家,其中5家为入园企业。柳桥羽绒、惠达纺织、金涛制衣等骨干企业销售收入均在5000万元以上、产品走俏美、英、韩等20多个国家,并在国际市场上享有一定的声誉。可以说,信州区的纺织服装业已形成了较大的规模效应和较强的竞争力,成为该区的一大支撑产业。

        为什么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信州区的纺织服装业发展如此迅猛呢?在“苎麻之乡”沙溪镇,唐朝时,家家户户手工织麻做布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但由于受设备的限制,制作工艺一直没有改良再加上农民的市场意识淡薄,满足于自纺自给,生产方式单一、分散,未能互作合作形成产业链。为此,信州区一方面下大力组织农民外出学习夏布深加工技术、引进国外先进纺织机器设备,实现夏布从半成品到成品生产的飞跃式发展;一方面积极鼓励扶持当地一些有闯劲、有经商头脑、有一定资金实力的私营老板创办夏布生产基地,采取“公司+农户”的连锁生产经营方式,从而握紧拳头敲开国际市场大门,在兴隆、忠兴、金星等几家夏布生产龙头企业里,来自海外的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夏布这一天然绿色环保产品终于走出“深闺”成为了国际纺织市场的“座上宾”!自1995年以来,信州区年出口夏布100多万匹、创汇2000万美元以上,成为全国最大的夏布出口基地。沙溪镇五里村农民郑德淼在当地政府部门的鼎力帮助下,与朋友共同出资注册成立了以生产茧丝绸为主的“桑玉绢纺厂”。10年来,不仅销售额连年攀升、企业发展越来越红火,还带动了周边1万余户种桑养蚕农民走上致富路。

        与此同时,信州区还大刀阔斧对城区一些“国字号”的纺织服装企业进行全面改制,实行融资、兼并或“联姻”,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并对职工身份进行置换,促使企业甩掉沉重的包袱、轻装上阵,重新焕发青春活力,原三清棉纺有限公司是一家拥有1000多名职工的国有企业,由于企业内部机制不活、经营管理不善、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再加上“粥少僧多”,职工的工资都难以支付。2000年,信州区果断从浙江引进资金、技术力量都比较雄厚的惠达纺织有限公司对其进行兼并。新企业不但立马更新了设备,改进了生产技术、提高了科技含量、实现了“无接头纺纱”,还重新接纳了老厂90%的职工。从2000年开始,惠达纺织有限公司销售额一路攀升,去年销售收入达到7500万元。市毛纺织总公司曾是信州区最大的一家国有企业。2003年9月,杭州市海潮纺织有限公司按合同将其固定资产进行全部收购,当年10月18日,总投资3000万元,占地面积62亩的新厂房正式开工建设,预计今年产值在5000万元以上,可安置1500名下岗失业人员。浙江知名企业——傅氏集团柳桥羽绒制品有限公司受信州区良好的投资环境、廉价的劳动力市场、充足的水、电供应等条件的吸引,于去年上半年来到这里投资建厂,企业发展速度超乎人们的预测,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便实现销售收入2000多万元,预计今年可突破亿元大关。

        看到外面的“和尚”来“念经”,本地一些有远识的服装加工老板也纷纷扩建厂房,做大规模,打响品牌,如三盟、多艺、蓝星服装厂等。在信州区,至少有8000多名城乡妇女通过培训进入纺织服装企业,实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下岗失业女工再就业。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