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鲶鱼效应”的利弊
很多经营者在用人时都懂得利用“鲶鱼效应”,通过不断地引进人才进一步激活人才,为企业创造有序的人才竞争环境。但它不是绝对的真理,它的运用也有“度”的限制。
据说,挪威人捕沙丁鱼,抵港时如果鱼仍然活着,卖价就会高出许多,所以渔民们千方百计想让鱼活着返港。但种种努力都告失败,而有一艘船却总能带着活沙丁鱼回到港内。原来,船长在鱼槽里放进了一条鲇鱼,由于环境陌生,鲇鱼自然会四处游动,到处挑起事端。而大量沙丁鱼发现多了一个“异己分子”,自然也会紧张起来,加剧运动。于是,一条条活蹦乱跳的沙丁鱼被运回了渔港。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鲇鱼效应”。
“鲇鱼效应”在管理心理学中说明了人员流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人员流动对个人和群体都将产生积极的心理影响。对于个人来讲,人员流动有助于激发人的干劲和潜力。一个人老是局限在一个单位,难免闭目塞听,思想僵化,盲目自满,长期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流动则会逼人开创新局面,做出新的成绩。许多人都是带着开拓精神流动到另一个单位去的,到了新单位以后往往会大显身手,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对于群体来说,人员流动有助于激发群体成员的活力和竞争意识,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一个单位如果人员长期固定,就少了新鲜感和活力,容易产生惰性。一些经销商也向记者反映了这样的问题:招来的员工培养了一年半载,但始终成绩平平,让管理者感到“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那么何不加入一些“鲶鱼”呢?
在日常工作中制造一种紧张空气,自然就生机勃勃了。如果这些人的积极性还是调动不起来,那么再炒他们的鱿鱼也不迟。“鲇鱼效应”给我们的企业打破传统的用人观念大有启迪意义。
但理论并不是绝对的。不难看出,“鲶鱼效应”的激励作用在于企业出现了员工不思进取的普遍现象。如果恰恰相反,如果员工已经形成生龙活虎、锐意进取良好的工作气氛却仍然我行我素地坚持引进过量“鲶鱼”,就可能发生“能人扎堆”,造成内讧和矛盾致使工作效率低下。拿破仑曾说:“狮子率领的兔子军远比兔子率领的狮子军作战能力强。”这句话一方面说明了主帅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还说明,智慧和能力相同或相近的人不能扎堆儿。能人扎堆儿对组织的发展不利。
那么,引进“鲶鱼”的尺度何在?人力资源专家认为,企业在运用“鲶鱼效应”,决定是否引进“鲶鱼”时,一定要看实际效果,即是否可以通过引进“鲶鱼”将本企业内的一些“沙丁鱼”激活?如果过多引进“鲶鱼”,就可能使一些本可以进取的“沙丁鱼”由于看不到希望而开溜。还有,“鲶鱼效应”能否科学地发挥作用,至关重要的一点是科学地评价“鲶鱼”与“沙丁鱼”。如果眼光“见外不见内”,就可能导致优秀员工的流失,如果此“鲶鱼”流失到对手企业,由于他深知本企业的“根底”,难免会对本企业构成威胁。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鲶鱼效应”不光可以用在企业人才的管理上,于整个缝制机械行业也是如此。如果行业内出现了一只生龙活虎的厂家或者经销商,她有先进的营销理念、战略性的品牌运作,总是能带动行业的潮流和方向,那么她也就理所当然成了其它企业借鉴的对象,带领整个行业蓬勃向上发展。不可否认,国内已经出现了这么几家优秀的“鲶鱼企业”,但是能够真正达到脱颖而出,独领风骚,特别是在国际范围内占据重要一席,还需“千锤百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