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因为太便宜又遇壁垒
- 取消全球纺织品配额限制仅仅3个月零4天。4月4日,美国商务部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CITA)就宣布,鉴于今年第一季度美国从中国进口的棉制针织衬衫、棉制裤子、棉及化纤制内衣的数量激增,自行启动对中国棉制针织衬衫、棉制裤子、棉及化纤制内衣等3类服装的特别限制措施程序。这是美国对我国服装出口挥出的“贸易大棒”。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纺织品与服装协定》,全球纺织品贸易于今年1月1日起实现一体化,历时40年的纺织品贸易配额体制宣告结束。这使我国纺织企业不再遭受原先规定的出口配额的阻碍,今年1-2月,我省纺织品出口增势强劲,出口达33.9亿美元,同比增长51.9%。
但纺织品出口配额取消对纺织行业既带来发展良机,也带来诸多挑战。省经贸委轻工纺织行业办公室负责人认为,长期以来,我省纺织品出口以同质化的中低档产品为基础、以价格战为主要手段的无序竞争比较突出,取消配额后这种无序竞争可能会加剧。同时,国际贸易摩擦可能会增多。目前我国已成为纺织品出口国中受国际贸易限制最多的国家,而我省又是全国受反倾销等立案调查最多的省份之一。纺织品配额取消后,“绿色壁垒”将成为影响纺织品出口的最大障碍,反倾销、特别保障措施、技术标准和社会责任条款等,也将成为制约纺织品出口的主要贸易壁垒手段。
有关专家分析,导致后配额时期出现这些问题,关键是我省纺织行业的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不合理。
从产业结构看:我省出口的纺织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基本处在国际分工和价值链的低端;在科技和资本投入要求高的新型纤维和面料、染整、产业用纺织品、环保型产品和纺织机械等领域,则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
从增长方式看:我省纺织品增长以“跑量”为主,过多依靠价格竞争。如袜子平均价格每双0.21美元,领带平均价格每条1.6美元,几乎接近成本,出口效益低微。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特别是设计研发能力、品牌经营能力和快速应变能力弱,成为制约纺织行业国际竞争力提高的瓶颈。
为此,省经贸委在4月6日发布的“关于提高后配额时期浙江纺织品国际竞争力的意见”特别强调, 我省纺织品出口必须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战略导向,在拓展国际市场、推动产业升级、转变增长方式上狠下功夫,实现传统纺织业向现代纺织业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