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梳联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竞争激烈
- 清梳联是提高纺纱质量的“心脏”型系统设备,清梳联装备水平的高低,是完成中国棉纺行业结构调整、设备改造和技术升级的关键所在。国外先进工业国家清梳联装备水平达到50%以上,以此为标准我国清梳联还极具发展潜力,同时,2005年中国又迎来了后配额时代,中国纺织市场无疑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潜力和需求趋势
新投资企业对清梳联供应商期望值高;老企业技改对清梳联也有迫切的需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约有1400条国内外清梳联生产线,配国内外各类型清梳联高产梳棉机13000多台,相当于环锭数约2200万锭,清梳联装备水平(以环锭纺7000万锭计算,转杯纺不包括在内)约为31.4%。虽然清梳联在短期内获得了巨大发展,但距离国外先进工业国家的清梳联装备水平还有约20%的差距。
随着近些年棉纺织业的发展,清梳联的需求趋势呈现两种主要特点:
一是新生纺织投资主体对清梳联供应商依赖性强、期望值高。据统计,2001年以来增加的棉纺纱锭,90%为民营企业。但技术力量薄弱,所聘请的纺织技术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因而对新兴的清梳联方案、设备选型、质量、性能价格比、使用维护、技术支持和服务等有极高要求。
二是原有老企业技改愿望迫切,对清梳联的先进性和工艺适应性要求极高。在现有棉纺纱锭中,20世纪90年代先进设备约占1/3(以新投资企业为主),80年代及以前的设备约占2/3(原有老企业为主)。但原有老企业管理体系完整,技术力量雄厚,工艺研究开发水平高,有很强的新技术、新设备的掌握使用能力。这部分用户有着迫切的技改需求和愿望,他们对设备的先进性和工艺适应性有着极高的要求。未来若干年中国棉纺织工业进一步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是加快技术进步,即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施以提高无卷化、无接头纱、无梭布、精梳纱比重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使国内60%的纺纱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其中提高无卷化就是提高清梳联的装备水平。目前清梳联广泛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器材,纺织工艺完善合理成熟,工艺适应性不断提高,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成本不断降低。
清梳联的推广应用在技术上不但能减轻劳动强度,减少事故隐患,还能够减少厂房占地面积与用工,节约用电,降低用棉品级,节约维修费用,提高制成率及产品质量等。清梳联每年可为用户节约上百万元,预计万锭国产清梳联需2~3年(国外进口清梳联需3~5年)的时间即能回收全部投资(与各企业的管理水平有关)。
事实证明清梳联的推广应用能为用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传统棉卷工艺比,现代清梳联开清棉工艺发生了很大变化:流程短,机幅宽;开清柔和,混合有序;短杂兼顾,合理分工;轻细抓棉,匀全高效;早落少碎,气流保证;匀喂轻打,少伤纤维。核心是保持纤维原有特性不变或少受损伤,减少棉结、短绒的增长,为高产梳棉机功能的充分发挥奠定良好基础。市场的竞争现状。
国内外四个层次的企业从不同角度开发产品,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多方竞争主体、多种竞争并存的局面我国清梳联市场的巨大潜力,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有实力的纺机企业参与到清梳联的竞争行列中来。竞争格局由原来的国有企业为绝对优势逐步演变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国外直接进口、国外在国内独资、国内外合资、台湾独资合资等多方竞争主体、多种竞争方式并存的局面。在短时间内由于大量各类清梳联供应商的涌入,清梳联市场竞争迅速加剧。
到目前为止,清梳联供应商的差异化表现为4个层次的竞争主体模式。
第一层次:德国特吕茨勒(Truetzschler)公司和瑞士立达公司两家国外清梳联供应商,技术领先,制造精度高,可靠性、稳定性好,设备性能优良,在中国市场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可信度,但价格昂贵,主要目标是高端客户群。
第二层次:经纬纺机清梳机械事业部,经过十几年特别是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技术先进,质量稳定,设备分高中低三档,品种齐全,适应性广,工艺和技术定型并趋向成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销售网络覆盖全国,服务网络健全、完善快捷,规模和数量在国内已占主导地位,面对高中低所有客户。
第三层次:上海克罗斯尔、马佐里(东台)在中国市场上都有原装进口设备,技术先进,质量稳定,有一定的知名度。台湾明正、台湾王田原以清花设备为主,质量稳定,可靠性、稳定性高,故障率极低,他们正在借原有清花设备的良好声誉配备其它厂家的梳棉机组合成清梳联在市场上销售,抢占份额。主要目标是中低端客户群。
第四层次:以金坛纺机厂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借助中国纺织几年来的超常规发展,已经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具备了一定的设计制造销售清梳联的力量,成本低、反应快,依靠原有的在低端客户群中建立的良好信誉度和忠诚度。
总之,国外进口的设备可靠性、稳定性已经过关,而国内的设备有待下大力气对产品的可靠性、稳定性进行有效突破,实现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