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碰壁 遭制造业冷落
- 电子商务的兴起,给企业带来了重大的变革。原本可能需要往返几次信函才能确定的采购合同,现在只要轻点鼠标就能立刻完成;原本以个体为竞争主体的情况,由于电子商务以及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已经变成了企业群与企业群之间的竞争。我国本月初实施的《电子签名法》以及各大金融机构不惜辛苦的开发在线业务的大环境,对我国企业的电子商务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尽管从国内企业总体水平来看,开展电子商务并不一定能带来更多的竞争优势,但是当企业面对这样的趋势时,是否应该考虑从现在起开始学习如何接受这样的趋势?
自从20年前人们的办公桌上出现计算机,电子商务的概念就逐渐成为一个最炙手可热的名词。但是在制造业领域,大部分厂商迄今为止仍在通过传统方式处理他们的日常业务。
IndustryWeek 最近在全美制造业中进行了一次有关电子商务应用的调查。他们向12000名行业主管发出调查问卷,有11%的被调查者做了回复,他们当中24.6%的人服务于机械制造业,10.6%服务于汽车业,来自500人以上的大企业和5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的人数各半。调查发现,尽管电子商务的概念在制造行业早已深入人心,但真正有效利用这种手段的厂家却并不多,绝大部分企业只是将网络作为内部沟通的工具,或是用来与供应商联络,只有少数的企业在网上进行购买和销售。
“我认为我们迈向电子商务的步伐还是很慢,” 一家空调公司的副经理说!“虽然建立了非常完善的内部信息沟通系统,但与合作伙伴还缺少高效的网上业务联系。”
加州的SGL Carbon Group公司是一家高技术企业,他们为OEM及其他航空、汽车领域的厂家生产碳合成原料,该公司资源部经理介绍说,在电子商务方面他们缺乏必要的人手!虽然用互联网与客户联系,它缩短了我们确认订单的时间,但是一旦在订单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双方还是得通过电话进行沟通。你看,绕了一圈我们又回到了传统方式上。”
这两家公司的情况具有普遍的代表性,三分之二(68.7%)的受调查者承认他们通过网络或其他电子交换系统进行的交易不及5%,只有5.5%的企业将一半的销售搬到了网上。
不过调查的结果同样显示,制造业与电子商务相对疏离的情况很快就要发生重大改变,因为许多企业都已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计划,要把电子商务手段发展成他们主要的交易平台。接近一半的企业(48.8%)计划将2001年的网上销售量提高到5%,而在去年,只有31.3%的企业有这样的打算。种种数字显示,2001年也许会成为制造业全面拥抱电子商务的一个分水岭。绝大部分企业除了要增加网上交易量,还计划与供应商和顾客建立更紧密的网上联系。
当然,好的前景并不意味着实施这些计划就没有阻碍。在企业经理们的眼中,普及电子商务的一个最大难题是如何将它与制造业各部门固有的运营方式相衔接。例如电子商务与后勤部门的关系。建立一套“生产资源管理系统”(manufacturing-resource-planning)是一回事,在实际工作中让这套系统正常运转则是另外一回事。电子商务解决方案提供商CSC的鲍尔就认为,从他们顾客的情况看,基于电子商务的新管理系统并没有使所有的部门都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