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道设备装配要求
后道设备比较多,常见的有套结机、钉扣机、锁眼机等。要在有限的篇幅里把每种设备的装配要求说清楚是非常困难的,这既需要大量的文字说明,更需要大量的零件装配图片,信息量比较大,不能满足读者的要求,请谅解!下面以常见的后道设备套结机为例,简要介绍一下有关装配方面的技术要点。
装配工作的重要性
装配工作是缝纫机制造或大修过程中最后阶段的生产作业,所以装配工作质量的优劣对整个产品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装配不符合规定的技术要求,缝纫机就不能正常工作,而零部件之间、机构之间的相互位置不正确,轻则影响缝纫机的工作性能,重则无法工作,如过线类零件留有一点小毛刺就会造成缝纫机工作无法进行。另外在装配过程中,不重视清洁问题,粗枝大叶,乱打乱敲,不按规范装配,是不可能装出合格的产品。装配质量差的缝纫机,精度低、性能差、声响大、力矩重、寿命短;相反,对某些精度不很高的零部件,经过仔细的选择装配和精确的调整,仍能装配出性能较好的产品来,所以说装配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而细致的工作,必须认真做好。
装配前的准备工作
一、装配工作场地的准备
选择一个相对比较宽敞、明亮、安静的工作环境。
二、常用设备的准备
(一)工作台
一般用硬质木材制成,表面要垫上一层厚橡胶板。
(二)虎钳
(三)砂轮机
三、常用工具的准备
(一)锉刀
(二)刮刀
(三)手锤:铜锤或硬木、硬橡胶锤和铁锤
(四)铰刀
(五)丝锥
(六)测量器具
四、对要装配产品的了解
(一)分析和研究产品装配关系及技术要求,了解产品的结构、零件的作用以及相互的连接关系。
(二)拟出正确的装配顺序,尤其是进行机器大修时,在机器解体之前,应作好必要的记录,以图片和文字说明的形式,把机器原有的正常关系写下来,以便装配时参考。另外装配还遵循这样的原则,即先拆后装,先内后外,先主后辅原则。
(三)拟出若干个装配要点,并清楚各关键点的装配要求,并加以检查和控制装配质量。为了系统全面地掌握某一类型机器的结构特点,将整机划分成几个主要工作机构,如套结机可划分为针杆、勾线、挑线、送料、压脚、启制动、互锁等机构。这样思路更清晰,相互关系更容易把握。
(四)对划分的每个机构的工作原理、运动特点、机构组成要熟悉,特别是调整要求要清楚,后道设备套结机、锁眼机、钉扣机的原理及使用调整方面的介绍,在以往《缝纫机科技》各期刊上都有刊登,如重机LK-1850套结机在1988年《缝纫机科技》的第4、5期,1989年的第1、2期上发表过,其它资料也有介绍,这里就不谈了。
装配的基本概念
缝纫机是结构较复杂的机械产品,按不同的要求来划分,装配的方法有多种。
一、一般装配
指不经过选择的进行装配,这种装配方式适合大规模生产,要求零件加工精度高,互换性强,有利于产品的维修和质量保证。
二、分组装配
将装配的相配部件,通过测量得到的实际尺寸,并按尺寸大小分组,使大尺寸的轴与大尺寸的孔零件相互配合,小尺寸的轴与小尺寸的孔零件相互配合,即能提高配合精度。
分组装配就是把加工精度低的相配合零件,根据零件实际尺寸依照配合公差进行分组,分组越多,每一组零件相互配合的公差值越小,则零件加工尺寸的精度相对越高。
三、对偶装配
对偶装配是两件相配合的零件,首先将一个相配零件尺寸加工好,另一件则根据所加工的实际尺寸配研,使之达到高精度的配合要求,这种装配形式,有的通过精加工方法,如精磨轴的尺寸来配合孔的尺寸(一般外径的加工尺寸精度要比孔的加工尺寸精度容易达到和测量),或通过配合研磨手段来达到。
四、部件装配
部件装配是指机器在进入总装配之前的装配,由于缝纫机的复杂程度不同,部件装配的内容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凡是将两个以上的零件组合在一起,或将几个零件与分部件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装配单元的装配工作,都可称为部件装配。一台复杂的机器部件里面往往又包含着部件,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一级部件、二级部件的层次关系。
五、机器装配
是把零件和部件装在一台完整的机器上的过程。
六、调试
包含调整和试车两部分内容。
(一)调整:调节零件或机构的相互位置、配合间隙、连接松紧等,目的是使各类零件处于各自适当的位置。
(二)试车:对缝纫机性能的试校,也是对运转灵活性、工作温升、密封性、噪声和力矩等方面的检查。
装配的基本要求
一、零部件的精加工
凡经过表面烘漆、电镀等表面处理的缝纫机零部件,其装配接合面(包括孔、槽、平面和螺孔)等处都有粘层,因此在装配前,对这类零部件必须按工艺技术要求,先进行精加工,然后才能进入装配状态。
二、零件的清理和清洗
在装配过程中,零件的清理和清洗对提高装配质量、延长缝纫机的使用寿命都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轴套、轴承、油泵、以及含有转动和摆动配合件的零件尤为重要。在装配各种轴类部件时如清洁不严格,将会造成轴套升温过高和传动力矩过重,也会因为砂粒、切屑等杂物夹入其间而加速磨损,甚至会出现“咬合”等严重故障,所以在装配过程中必须认真做好零件的清理和清洗。
(一)零件的清理:装配前,零件上残存的切屑、研磨剂、油漆、铁锈等都必须清除干净。
(二)零件的清洗:常用的清洗液有煤油、轻柴油和化学清洗液。
部件装配工艺简介
一、轴套和轴的装配方法
根据生产形式,成批生产时选用手锤加导向心轴将轴套敲入的方法装配,大量生产时用专用设备压入轴套的装配方法。
压入或敲入轴套时,应注意配合面的清洁,并涂上润滑油,同时注意轴套的油孔位置必须与机壳相应的注油孔对准。
采用手工敲入的装配方法时,要防止轴套歪斜。敲击心轴的声响,应从空击声转到实体声,轴套的轴肩已经压到机壳的端面定位即可。在压入轴套后,还要用平端紧定螺钉对轴套固定,防止轴套松动。
二、滚动轴承的装配方法
在滚动轴承内圈与轴之间、外圈与轴承孔之间,为防止转动时产生相对转动,影响滚动轴承的工作特性,它们之间需要有一定的配合紧度。由于滚动轴承是专业厂大量生产的标准部件,其内径和外径都是标准的公差尺寸,因此轴承的内圈与轴的配合应为基孔制,外圈与轴承孔的配合应为基轴制,不同配合的松紧程度由轴和轴承孔的尺寸公差来保证。
滚动轴承配合中,过盈的松紧要求,应考虑负荷和转速的大小、负荷方向和性质、旋转精度和装拆是否方便等因素。当负荷方向不变时,转动套圈应比固定套圈的配合紧一些,过盈太小,转轴与内圈易相对转动,影响滚动轴承正常工作;过大,会引起轴承变形和减少轴承的游隙,造成轴承工作时产生热膨胀而损坏。
(一)滚动轴承游隙的调整
轴承的游隙分为径向游隙和轴向游隙两类。有些轴承,由于结构上的特点,其游隙可以在装配或使用过程中通过调整轴承套圈的相互位置而确定。如向心推力球轴承、圆锥滚子轴承和双向推力球轴承等。许多轴承都要在装配过程中控制和调整游隙,其方法是轴承内圈、外圈有适当的轴向位移。
(二)滚动轴承的装配
滚动轴承的装配方法应根据轴承的结构、尺寸大小和轴承部件的配合性质而定。装配时的压力应直接加在待配合的套圈端面上,不能通过滚动体传递压力。
1.圆柱孔轴承的装配
轴承内圈与轴配合,压装时,可先将轴承装在轴上,在轴承端面垫上铜或软钢的装配套筒,然后把轴承压至轴肩为止。
轴承外圈与轮紧配合,压装时,可将轴承装在轴孔中,轴承端面垫上铜或软钢的装配套筒,把轴承压入轴孔台肩为止。装配套筒的外径应略小于轴孔的直径。
2.推力球轴承的装配
推力球轴承的装配应注意区分紧环和松环,松环的内径孔比紧环的内孔大,装配时一定要使紧环靠在转动零件的平面上,松环靠在静止零件的平面上,否则会使滚动体失去作用和加速配合零件的磨损。
3.轴承装配应注意的问题
滚动轴承上标有代号的端面应装在可见部位,以便更换。
为了保证滚动轴承工作时有一定的热膨胀余动,在同轴的两个轴承中,必须有一个的外圈(或内圈)在热膨胀时可产生轴向移动,以免轴或轴承产生附加应力损坏轴承,甚至咬住轴承。
在装配过程中,应严格保持清洁,防止杂物进入轴承的滚道内。
轴承装配后应无卡住和歪斜现象,运转灵活、无噪声。
三、轴类零件的装配方法
轴是缝纫机中的重要零件,某些传动零件只有装在轴上才能正常工作。如连杆、齿轮、带轮及旋梭等。
轴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是支承轴上零件,并使其有确定的工作位置;
二是传递运动和扭矩。为了保证轴组部件能正常工作,不仅要求轴本身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抗振性能,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