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气”的笔记本
- “做什么事情,也无论什么工作,都得一步一步去做,我只是完成了我工作份内的事情,我想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抱着这种想法,邓建军从进厂的第一天起就认认真真地做了一名称职的“电工”。
1988年,邓建军从常州市轻工业学校中专毕业,分配到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做了一名“电工”,负责机器的维修保养工作。当时黑牡丹公司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引进了一大批国际上最先进的纺织设备。这些设备大大提升了黑牡丹公司的生产能力,但是也带来了棘手的技术问题。
“外国人卖给我们机器,可他们只派人来安装,测试,可不教我们坏了怎么修。”邓建军告诉记者,国外的机器技术含量高,分外的“娇贵”,操作稍有不当,就会导致停止运转。“坏了就得联系厂家,他们派工程师来修,一等就得一两个月。”时值工厂转型,蓄积待发的关键期,如何保证这些宝贝机器正常运转就成了最关键的问题。
临危受命,邓建军和另外两名刚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共同组成了全厂唯一的一个电子组,在生产一线负责全公司引进设备的使用研究、资料翻译、消化吸收和维修保养工作。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外国公司不给设备原理操作手册,邓建军就尝试去琢磨原理和操作,自己画出来电子控制板的线路图。设备中大部分的电路板都是四层电板叠合在一起的,一张电路板常常有1000多个接触点。当时,唯一能做的就是用万用表查遍任何两个接触点中是否通有电流。一块1000个点的电路板他就要两个点两个点的用万用表查50多万次。由于公司的设备是24小时运转,在设备停休和保养的时间才可以见缝插针地测试接触点,邓建军就天天各个车间寻找可以测试的电路板。枯燥单调的工作换来的就是邓建军厚厚的一叠工作笔记,上面密密麻麻地画满了各种设备中的电路板图。当时也有很多工友不理解,觉得这些笔记只是白花时间,不值得。
1997年,黑牡丹公司进口的德国气流纺纱机的中枢系统——专用变频器烧坏,急需更换。但是这种专用变频器一个就要三万元,订货周期还要两个月,怎么办?看着流水线静悄悄地趴在车间,邓建军和研究小组成员们着了急:
“我原来画过这个机器的电板线路图,我当时就提出能不能用咱们国产的变频器替代国外的。”邓建军的建议得到了大家的赞同,他们开始认真地分析图纸,反复计算测试数据,重新设计参数,在多次的模拟测试后,他们根据图纸原理改进的国产变频器终于让设备重新运转了起来。从此以后,那叠画满了电路图纸的笔记本终于也“神气”了起来,成了工友们的“活辞典”。就靠了这一点偷不了懒的“土办法”,邓建军和他的研究小组解决了许多洋设备的“怪”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