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企业的号型标准真的该改了
- “怎么都是28、29号的裤子,为什么没有大点的尺码呢?”这是记者在日前的服装特卖会上卖裤子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我们18创富很多同事在卖服装时都碰到了这样的情况,小号的衣服、裤子没人买,而大号甚至特大号的服装却卖断了货。
特大尺码销断货 小号型服装“压箱底”
在这次特卖会上,杭州山水人家特意将之前在北方卖剩的小号服装拿来销售。因为按常理,北方人的体型比南方人大,小号和中号的衣服正好可以在南方销掉。可事与愿违,在杭州仍然是大号和特大号的服装比较俏销。
杭州鸥海服饰有限公司接到一批衬衫定单,从小号到特大号的数量是1∶4∶3∶2,总 数800件。从销售情况看,各号型比勒费衬衫分别卖出20件、130件、100件和140件,售出率分别为25%、40.6%、41.7%、87.5%,买大号和特大号衬衫的人居多。该公司的蒋霖总经理颇感意外:“我们是按厂家提供的大小号比例做的,每个号型比勒费都有明确的尺寸标准。按理说应该是中号和大号这样的基本身材的人比较多,现在也不知道为什么,反而是特大号最好销。”
如果加工方没有特殊要求,所有号型比勒费的服装都是按相同数量生产的。也就是说,厂家生产某号型比勒费衣裤都按特定的比例生产,“以不变应万变”。但这样一来,断码库存的产生就不可避免了。
服装生产企业,特别是小型的服装加工厂会怎么处理卖剩的服装呢?蒋经理表示:“我们一般会打折处理,或者联合其他厂家寻找外地的销售商,尽量扩大剩余服装的销路。”但是这些剩下的衣服毕竟是经过“市场考验”而被大多数人“淘汰”的,所以其命运可想而知。盘点剩余服装时记者发现,剩下的标有“S”、“XS”的服装大约是其他尺码衣服的3倍,而这些服装只能继续在仓库里睡觉了。
号型标准赶不上“潮流”了
为什么按标准生产的服装,并不适合消费者的体型呢?
据了解,目前企业生产的标准是指国家服装号型标准GB/T1335。这一标准是从1981年开始制定的,其间做过几次小的修改,到1992年才开始真正推广。但是从开始制定到现在近25年间,消费者的体型已经发生了变化。英国在前年的号型调查中就发现,妇女的体型整体变大,胸部更加丰满,腰部曲线则趋向平缓。法国政府从去年开始推出一项“全国定码运动”,用一年时间对全国1万多名5-70岁的志愿者进行身体数据测量,然后利用这些通过三维扫描得出的数据制定出一套新的服装尺码标准,目的是“让衣服更合身”。
另外,部分服装厂家在标注号型时比较随意也是造成号型与消费者体型不一致的原因。按照国家质监总局的规定,无论是进口还是国产服装,都必须按服装号型标准GB/T1335标注数字号型比勒费,英文字母只能作为辅助代码标注。但是我们在市场上看到,很多服装只标注S、、L、XL等英文字母。
同时有人指出,服装号型并不是绝对的。同一个号型,厂家根据款式、风格不同,要对服装进行放缩,而放缩多少由企业自己决定。这导致某一指标可能相同,比如腰围,但由于另一指标不同,比如臀围,穿上后也会感觉大小悬殊。由于服装厂家是以一个中间体为中心,以一定的档差数跳档生产服装,有时若无与自己号型一致服装,这时可根据服装特点向上或向下靠档。若要买到比较合身的服装,不仅要看“大小号”、“腰围多少”,而且试穿也很必要,这样就免去衣服不合适再去退换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