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凡之中闪光---记飞跃集团先进工作者、自动化加工制造中心副主任陈海林
“五一”临近,这一天是所有劳动者的节日。因此,我们将目光投向工作在缝机企业生产一线的员工身上。以《优秀员工》为栏题,采访部分企业的优秀员工,从他们的故事中寻找和借鉴其成长的历程,并以此献给那些在各自岗位上辛勤工作的劳动者。
安排采访陈海林,倒让我想起了以前在加工中心的日子。因为,我曾经和他在工作上有3年多的配合。当时,我负责检验,他负责生产,所以对他还比较了解。他的刻苦自学和勤恳敬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98年初,19岁的陈海林中技毕业后便进入了飞跃。随着“飞跃”大批先进设备的投入,他就成为自动化加工中心车间的员工之一。数控加工中心加工精度高、速度快,对人员素质要求也高。由于全部是专业的数字式语言,在程序中哪怕是一个空格不对,也会给刀具、夹具或机床造成极大地损坏。当时,车间时间紧、任务重,没有外出学习的机会,都是在老师傅的指点下靠业余时间自学。可以说边工作边摸索,并且结合实际进行调试。陈海林就是这样白天干,晚上学,同当时的几名员工一起,在理论上克服了不懂英语这道难关,并且熟练掌握了加工中心的各种编程代码;在操作中,选刀具、装夹具,调试机床到最佳状态。大部分都自学而成,为熟练操作加工中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工作努力、技术过硬,陈海林很快就成为加工中心的骨干之一。2000年底,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更是严以律己,以身作则。
随着“飞跃”产品在质量、功能、外观上不断上台阶,2001年春,欧洲经销商把史无前例的大订单下给了“飞跃”。由于数量大、质量严、时间紧,生产就像一场“恶战”。陈海林同其他几位领导一样,更是一心扑在工作上。生产前他抓紧备好当天的毛坯,生产中狠抓产品质量,产品到下一工序了他还积极主动听取反馈,特别是在下半夜生产,还得狠抓安全。有人请假了,他就自己顶上一线,保证正常生产。几个月后,订单圆满完成时,有人问他哪来这么大的干劲坚持这么长时间,他说:“压力是特别大,但我是组长,又是党员,多做一点是应该的,我们党员示范车间不能拖后腿。”这是多么朴素的一番话。
的确,加工中心车间是公司的共产党员示范车间,也是飞跃新产品加工的试制地。“飞跃”每年都不断有新产品问世。在试制上面,陈海林可以说是流了不少汗水。仅一个夹具,都是一、二百斤,抬到机床上,又脏又累。一天下来,腰酸背痛,可他从来都没怨言。虽然已经有七、八种新产品加工是他试制成功的,可他从来不炫耀。他总是耐心地教员工如何用最适当的刀具、最合理的夹具、最简单的程序来完成试制新产品,做到质量好、速度快、用料省。在这方面,同事们都很敬佩他。
现在,陈海林已经是加工中心车间副主任了,可他依然工作在一线。当找到他时,他正同两名员工一起搬运半成品上电瓶车,送到装配车间去。来到他的小办公室里,三张办公用桌,三条方凳,再加一台电脑,就是他们厂L位主任的家当。挂在墙壁的各种相关记录排得整整齐齐。他笑着对我说:“你还不了解我吗?我也没做什么特别的。倒是车间的员工,他们比我辛苦多了,应该多宣传一下他们。”两年没跟他接触了,他的作风还是和以前一样。我问他现在加工中心的规模、加工品种都翻倍了,对此有什么感想时,陈海林倒严肃起来。他感慨地说:“加二厂中心的规模、人员素质都提高了,‘飞跃’实实在在是壮大了,自己从员工到组长,成为党员,再到主任,这都是‘飞跃’培养的结果。我只有努力工作,让党员示范车间发挥最大的效益,才对得起‘飞跃’对我的培养……”
直到采访结束,陈海林都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我所了解到的,也只是他平凡的工作。但我明白,正是“飞跃”这利,发现人、培养人、用好人的做法,才会有许多这样优秀的人为此默默奉献,使“飞跃”不断走向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