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不去挤独木桥,两个缝制设备成功案例

        国内的缝纫机制造业风起云涌,多了许多的品牌和厂商。大家都有一系列产品:包缝机、绷缝机、双针机、曲折缝纫机等等。虽然是一家小厂,但你拿出其产品目录一看,各种各样的机车,品类齐全。到了其工厂一看,却只做一种或两种产品,其余都是贴牌生产。反正现在生产工艺不难,零件到处都有,最方便的就是去东阳的零件百货店买零件,回来装配。如果销售不错,则继续扩大;如果销售不好,随时可以贱价把产品卖掉。

        中国人贪便宜的人非常多,一些农村地区的人就要价格便宜的。把这些存货一卖,库存就不剩零件了。原来也没投资什么生产设备,厂房也是租来的,生产不好叫员工回家也不用付资遣费。若是有厂房的,盖了厂房不会贬值,厂房工地说不定还会升值。这是我对江浙一带小型缝制设备厂的看法。 改革开放以前,每人每年2~3套衣服,每人每年一双鞋即可;改革开放之后,每人每年约要7~8套,3~4双鞋子。这种数量乘上14亿,即为非常大的需求量。中国市场容纳量如此之大,到处都需要机械设备制衣、制鞋,再加上中国在近10年作为世界市场的生产基地,价廉物美,全世界的服装工业都要向这里聚集。以这种环境,带给国内缝制设备的工厂巨大的沃土,让许多工厂得以生存、成长。

        但由于资金欠缺,故有一大批人仍用品质较差的机械工作,这给许多中小缝纫设备制造工厂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以二十年来说,中国的天津、华南、上工、标准、蝴蝶、江湾等厂占据整个中国市场,当时他们的品质都还过得去,价格也算高,每家厂都有些利润。但是他们没想到国内市场需要更便宜的设备,品质稍微差一点也没关系。

        为什么这么多人钻入缝制设备呢?据我分析有原因有两点,第一,在10多年前特殊花样机尚都由外国把持市场之时,给台湾或国内的小厂留下一个很大的市场空间。当台湾或国内的类似产品一出来之后,很快的可以低价抢到市场而且利润丰厚。但如今这个光景已不再现,连特种花样机也都饱和了。第二,就是缝制界的大部分老板都是黑手(技术工)出身,他们喜欢从事其看得到,摸得到的产品,有电脑管理软件介入的成份,就不是他们的首选。

        为什么偏要投入缝制产品呢?难道没有更广阔的路吗?缝制机械类的产业,要有自己的制造能力、设计能力,且要较庞大的资金才可进入门坎,绝非一般的组装厂所能及,能与真正的制造商抗衡。

        新加坡有一家成功的日本大和牌的代理商,10多年前他就看到了投入缝制设备的难度,也看到缝制行业在新马泰地区和印尼地区将走下坡路。在衡量了本身的资金及其它现有资源后,他选择了制造、开发制衣厂悬吊系统。他认为悬吊系统的好处如下:

        1、将来悬吊系统要由电脑管理,这位新加坡商人教育程度较高,他认为这条路符合他。而且一些缝制业制造商的黑手们(指由技工出身的老板)不会注意此业,他可在管理及电脑系统方面胜过这些黑手们。这才是他本人的长处。

        2、悬吊系统的许多零件,或者全部的零件都可外发代工,其主要的精华在于管理软件系统。这样就不需要在工作母机上投入太多,而节省了大量的前置投资资金。其资金则主要投入于人的脑力,而一个大规模的制造商,单看其CNC(计算机数值控制)工作母机及厂房、模具,都要花上3000万人民币。

         经过多年的经营,这位新加坡商人已将其制造中心转移到上海,也有了自己的品牌和市场,已充分显示出其成功的效果来了。 另外一个成功的例子就是一家台商厚类缝纫机设备制造中小厂,约有80人,他们专攻鞋类缝纫机设备的鞋底缝内线机,鞋底缝外线机。这种机型非常粗重,以前都是美国,意大利产制(连日本都没有)一台的单价要人民币¥15万至20万左右。当然这于量很少,但因单价高,且利润有数倍计算。这家位于广东省内的台商,自己制作图面,制作重要零件,厂内CNC电脑设备有30台左右(连台湾厂的设备也合计算上)。

        其成功因素有:

        1、 一开始就搞定特种机械,且是美国及意大利在做的昂贵高级机种,而不是搞大家炒得翻天的高头车、平车、罗拉车,因此他的对手是外国高级车种。

        2、 自己开模做零件,作图、投入资本、模具零件、零件不外流,不让同行拿到。防止同行的仿制。

        3、 自己制作重要零件,有30多台CNC设备。外界同行没法拿到相同零件。老板本身是技术者。

        4、 非常注重品质,据说他的改良后的设备,比美国意大利更好用适合广福地区 市场,且不到国外的1/2价钱。

        5、 要做好品质,一定要有好设备,为了投入设备,他的资金已投入至少人民币¥4000万左右。 对手要做同样的产品,看到人民币4000万,就望而退步。一般国内及台湾的中小型厂,没法拿出这资本去 买电脑加工设备(不是买厂房),这就提高了进入竞争的门坎。

        其实这家厂10年前有做鞋类的高头车、罗拉车,但是后来订策略根本不去做高头车,罗拉车。 中国的缝制设备制造业已是到处良莠充斥的饱和了。假如有眼光的人,应再审视一下自己的优点,好好研究企业的发展策略,走自己的路。有时走一条非缝制机械产品的路子或许比大家一窝蜂的往里面钻会更好。希望有心在此行业发展的企业,能扩充视野,多方寻求机会,要不然粥少僧多,大家愈来愈没利润可分。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